一个2-3年的运营,应该有的6点觉悟
不知不觉已经做了2年多的运营,换了3份工作,都是从0到1开始,没有操作过大项目,也出过一点成绩,不耽误积累一些经验。
一、不再打杂
按照普遍的理解,运营包含三件事:内容、活动、用户。
这个阶段的运营开始明白结构化、流程化、精细化的思考,有自己的一套运营思考模型。
比如:面对销售额下滑,用金字塔理论MECE法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法则)来进行结构分析,找出关键驱动因素。
销售额下降(MECE)
(1)竞争对手加入
- ASO排名降低;
- 掠夺了新用户。
(2)用户减少
- 广告投入减少;
- 老用户维护不当。
(3)产品不够好
- 新功能未得到认可;
- 售后服务不完善。
MECE法则要求完全穷尽,但是实际操作却并不需要这样,只需要按照二八法则,搞定20%的核心驱动问题,80%的理想效果自然而来。
这也是常说的,锦上添花还是非做不可。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类型,以及自身所处的产品周期,都决定了此刻要处理的核心任务。找不到这个核心,才会做什么都像是打杂。
最早工作在toB公司,为早期创业者提供服务。市场部两人工作模式,我的工作从负责内容的编辑,执行各种公关活动,到维护用户微信群。
忙的焦头烂额,月末看业绩,基本没有。
这时候就思考:加入人手或者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工作。公司刚起步,毫不犹豫选择了第二种方案。
我们经过一番头脑风暴,梳理了整个流程,最终决定将工作重心放在商务拓展。
在本地获取足够的合作方,再进行公关活动,参与各种行业活动、社群分享,提高知名度的同时积累大量社群,社群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开始内容输出,一切都水到渠成。
运营是为了让用户与产品发生关系,在一步步的诱导中完成产品的终极理想。
所以,运营一定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导向的任务。
抓住当前核心的问题,梳理整个操作流程,让每一步工作获得正向反馈,而不是做了又不知道有什么结果结果的打杂,这就是我的第一个觉悟。
二、套路也不重要,背后的逻辑与思维方式才是关键
最开始为了完成业绩,我学习各种“术”,比如:怎么低成本吸引第一批粉丝,常见的手段:“干货打包送”、“积赞赢XX”、“最XX投票”、“免费送iPhone”。
总结下来:免费、积赞、砍价、分销、裂变、拼团、抽奖、游戏互动、情感表达。
很多人说创意不重要,套路才重要,我想这是一种低级的玩法。
很显然,现在的互联网用户,对于那些方法、套路,已经显现出疲劳,就算是iphone免费送,也只是吸引来一批营销号,看上去很热闹而已。
如果你想引领潮流,那就去自己制造创意。
要制造创意,掌握足够的套路只是第一步,明白这些套路背后的逻辑和思维方式才是关键。
曾负责P2P的生活服务平台,我当时想到做一个小程序贩卖自己的时间,用户扫码打开后,选择一起吃晚饭、一起去约拍,或者自行设置,分享到朋友圈其他人可围观,可邀约打赏。设置榜单,评选最有价值的排行榜,可以有IPhone奖品。(这是一个集赞的变异)这个提案得到认可,然而一直没有被执行。
一个月之后,朋友圈出了类似的小程序,拍卖自己。可以选择预设的服务是晚餐和技能(连续21天叫你起床),打赏变成竞拍,趣味性、可玩性、裂变效果也大大提高。(我想这就是每个人对于套路理解的差异)
方法背后,还有一个经常被提及的事情——对人性的思考。
再看一个案例,声明非原创。只有一字之差,文案的强大魅力,还有那种对于用户“贪婪和懒惰”心理的把握让人惊叹,最后数据也表明转化提高了40%以上。
运营就是直面人的七情六欲,用《七宗罪》来解释,就是是指: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
我想一个更高阶的运营一定离不开对于人性的死磕。
关于活动执行,这里就牵扯出另一个问题——被毙。
对于一个新品牌,特别是公司小的时候,向老板申请一些方案,低成本的显然更容易得到肯定。我会吐槽这老板太抠,当然最终会明白只是看问题的视角不一样。
“换位思考”是运营的必备技能之一,这个技能对于分析老板也很有必要。
花钱只是众多手段之一,逼急了你总能找到办法。我甚至连用美女小号去吸引屌丝这样的龌龊手段都用上了,事实证明这是有效果的。
(网上其实也有总结,当下最好的生意,向少年卖娱乐,向少女卖仁波切,向老女人卖青春……)
方案没有采纳,可能是资源投入产出的问题,也可能是其他你忽略的问题。
三、运营注定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要一味追求冲刺
长途赛跑第一个关键词:可控
一个高阶的运营应该将目标掌握在可控范围,投入资源完成对应目标。刷屏、爆款,需要很高的成本,即使有很牛的创意,很好的渠道。追求这些无可厚非,但是更要习惯使用常规手段。
在公司小的时候,病毒营销10万+,多少有些不现实。找准一个强力卖点,选一个精准渠道去投放才是靠谱的,也是最有把握的事情。
在ToB公司前期,我们压根不去考虑什么社会化媒体营销、整合营销、甚至广告投放。老老实实做好活动,要每月组织1-2次社群分享,参加1-2次行业活动,就能够获得有效的品牌传播与业务增长。
长途赛跑第二个关键词:节奏
我理解的节奏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然后再正确地做事。
(关于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推荐《有效的主管》)
上面那个被否决的案例,产品还在试运营阶段,第一批种子用户将决定了平台以后的调性和运营,这个阶段提出小程序裂变,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现阶段不合适,不代表以后不合适,所以这个经验不是要限制想象力。永远也不要限制自己的想象力,也不要让别人设限。
这里再感慨一下:很多时候真的应该明白,不是公司不行,而是个人能力出了问题。老板的独特角度,决定其在战略上具有领先的优势。
这一点,正如东哥说的:
我请你来,不是证明我的决策是错误的,我请你来是把我的决策落实到位、执行到位!如果有困难,你要想办法如何完成。
前段时间阿里彭蕾卸任,也曾分享:
无论马云的决定是什么,我的任务都只有一个——帮助这个决定成为最正确的决定。
需要提醒的是:跳槽要做好准备,学会使用自己的人脉。如果到了这个阶段,你还是通过外界招聘渠道来获得跳槽升值,那你就确实应该反思了。
四、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不要做最短的木板
决定木桶容量的是最短的木板,这是一个公司的考量,筛选出极牛的员工替换最短的木板。一个运营只需要最长的木板达到木桶的容量标准,即可加入最好的团队,这是合作带来的便利。
(或者说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捷径)
据说现在的90后,除了用一套房来消除焦虑,另一个办法就是拥有一项核心技能。
(忘了那位运营大佬说的)
运营需要比别人更知道自己的长处,并将这个长处发挥到极致。
最开始我以为我更擅长活动组织,创建了一个同城游玩社群,每周组织周边游。运营一段时间发现活动逐渐枯燥,而我又没有兴趣继续去维持,只好放任不管。
后来,当我意识到自己写作水平还算中等,于是我开始有意训练写作。
我开通了个人公众号,从吐槽热点、写影评、工作感悟、毒鸡汤、甚至瞎写,写着写着就摸索出一些门道。
我也能感觉到一些变化,思考变得更加有逻辑,文字变得更有节奏。
这些成就感进一步加强我的动力,促使我找到自己的调性和风格,获得更多的认可,这也是这篇文章出现的一个原因。
什么是将一个长处发挥到极致?
我认为是你知道需要达到什么条件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并且保证自己能够实现这个必然条件。
依旧以内容为例:发挥到极致意味着——清楚知道应该写什么样的文章投放到什么渠道?怎么样的标题能够吸引人打开阅读?怎么样的文章内容能够引起共鸣获得分享?怎么样的文章能够刺激用户掏出自己的血汗钱来买单?
(最后一条是文案大师约瑟夫·修格曼说的)
努力达到了必要条件,也只是提高了成功概率而已。而要想提高这种概率,一个有效的途经便是复盘总结,通过不断精进,获得长远发展。
五、进步一定是螺旋式的,所以要学会复盘
运营即使脱离了打杂,也还是一个繁琐忙碌的工作,如果不能及时回头思考自己和同行,很有可能忙着忙着就偏离了方向,忘记了初衷。
工作久了,就会熟练了解到组织一场活动能够带来多少用户,多少留存和转化。一篇文章投放什么渠道能带来多少阅读,转发和收藏。
我原本以为自己遇到了瓶颈,后来发现只是困惑而已。
区分“困难”和“困惑”,值得一提。如果是前者,迎难而上就能取得进步;如果是后者,自行了断或者寻求高人指点,先解惑才能前行。
总之,大胆尝试,还有什么能比现在更差呢?
关于为什么要复盘,以及如何复盘,推荐《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柳传志老前辈在联想推广的做事方法。
我从书中总结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流程:
备注:带有优先级标注的是原书内容,其他内容为个人理解或者方便记忆加入。
一段工作的结束,并不是时间进度的结束,或者完成预期效果,提交了工作汇报,真正的结束应该是完成最后的复盘。只有经过了回顾、反思、探究,一段工作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以上,关于运营的感悟,大概就这么多——逻辑化流程化精细化的工作方式,运营底层逻辑思考与人性思考、马拉松长跑、长板效应和复盘理论。
我想了一下,如果文章在这里结束,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最后加入一条运营人素养问题探讨。
六、努力工作、玩命生活
这是前段时间经纬创投张颖的分享,思考再三觉得拿到这里很合适。
除了1-5的“术”,还应该有一些素养:
- 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
- 对用户群体的深刻洞察;
- 具备打动人的表达能力(语言、文字、视觉、视频等);
- 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与抗击打能力。
并不完满,却已经算是核心了。
素养,不是指能力或者方法,我觉得这是包含了个性、心性、天性的东西。
举个例子来说:外行人想要转行做运营,可能他不具备专业的技能和方法,但是拥有这些素养,他会很容易成功跨越。而这些素养,不仅来自工作积累,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处世价值。
至于怎么做,这八个字我想不用解释。
最后,在《文案训练手册》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无论在什么领域,真正拥有创造性头脑的人都只不过是一个无法抑制地想要去创造、创造、再创造的很精巧的有机体。
因此离开了音乐、诗歌、书籍、建筑、或其他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创造,他就没有办法呼吸。
他必须要创造,必须要将创造物倾泻而出。因为一些奇怪的、不为人知的、内在的紧迫感,他必须一直创造,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活着。
我觉得运营就是这样的创造,送给路上的所有朋友。
作者:蜗牛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