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圈地:60后出场地、70后投钱、80后唱戏给
我的良师益友王煜全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一边听90后忽悠,一边挺70后实干》。我同意王老师说的,“未来10年,是中国企业迅速品牌化的10年”,可是我不同意这个事业,能够被60、70后干出来——品牌化多半是80后的事,60、70后已经老了。
“老”并不意味着“弱”,其实在这个社会,60甚至50后都还“老当益壮”得很。从经济构成比例来看,互联网只占经济总量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无论对于中国、美国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的经济体,支柱产业永远是房地产、矿产、农业、能源、工程、交通、食品……80后屌丝程序员工资再高,相当一个比例交给了房东,碰上运气好上市发了点期权财,马上忙不迭给房地产商和汽车厂商交钱。
2014年,房地产行业当年总产值是3.8万亿,超过所有互联网公司市值总和(市值相当于20-30年总利润的贴现),GDP排名前十名的行业,还没有“互联网”这个行业的影子。这个世界依旧是“国企”和“土豪”的世界。牢牢把握着这些企业的,依旧是60、70甚至50后的实权派。其实仔细一想就知道,真正把控经济命脉的人,很少站到前台,不客气的说,那些在我们眼里家喻户晓的厉害的企业,联想也好、海尔也好,在真正的大型国企集团面前只是个不挣钱的小玩意。一个一汽大众一年的净利润就200多个亿,几大汽车集团任何一个的净利润都可以和阿里巴巴平起平坐。
2013年,我参加银泰集团的互联网战略会,集团CEO陈晓东解读“士农工商”,“士”靠政权,“农”靠资源,这两个是最牛的。“工”和“商”都是卖苦力的。屌丝程序员税前25000,交6000给税务,交8000块给房东,一多半就不见了,再吃吃穿穿养养车,剩不下几个钱给互联网公司贡献收入。如果你是一个70后,在2005年,用7000元的单价,在双井花200万买了小300平米的房子,现在每个月可以坐收至少2万5的租金,想去哪玩去哪玩,怕个鸟互联网思维。如果你是一个土豪,那就更简单了,2005年建外SOHO的房子大概1万出头,花2000万买个2000平米,现在的租金时价大约是7元/平米每天,每年收400万,以初始投入算20%稳稳的年回报,屁股都不用挪一下。
这些人从来都不需要在媒体上说话,更不屑于去听80、90后忽悠什么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跟他们季季收钱一点鸟毛关系都没有。倒是IT公司多了,租金水涨船高,他们乐得租金年年涨。
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本质上就是圈地经济。国企圈石油、矿产、能源,民企圈土地、房产、商业。到现在,肉厚油肥的资源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找到可以拿来“圈”的东西越来越难。土豪们圈成惯性了根本停不下来,于是那些还嫌自己没有赚够赚踏实的土豪们,又盯上了互联网这块小鲜肉。
2011年,那时候电商热潮刚刚兴起。北京某知名商业地产大老板,练摊出身,每年坐收几个亿租金的大哥。找到我一个做电商的朋友,劈头就问:“我投多少钱能超过淘宝?三五千万够不够?两三个亿呢?什么?两三个亿还不够?”——这种说法在做互联网的看来,非常搞笑。但这就是老一代中国企业家的思维方式。
想做什么?好!出钱,派个手脚利索的下属,把那块市场拿下来!——这是典型的圈地思维。实体经济多数情况下是分散的、割据的,所以需要有“狼性”来“抢”,抢下来各霸一方。
于是问题来了——这种思维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根本不起作用。
互联网市场是典型的一开始“群雄争霸”,最后“赢者通吃”的市场。明星互联网企业之所以市值高,并不是互联网相对于实体经济有多大,而是互联网企业天然集中度就比传统企业高,所以明星企业特别耀眼。但要命的是,一个细分领域一旦有一两家巨头,其它小的竞争对手就完全没活路,错过那个时机,投再多的钱和人都是白搭。在传统行业,除了国企垄断,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
本来,那些50、60后,占了资源的既得利益群体,当好房东,少说话收房租就可以活得很滋润了,偏偏贪心不足,想来互联网插一脚,折腾半天赔了不少冤枉钱,却发现这块地儿自己没招了,于是挫败感就来了。还有一批没成大地主的夕阳企业家,更加恐慌,一边带着没落贵族不甘沉沦的傲慢,一边又恐慌性地胡乱跟风。于是在互联网投机者眼里成了人傻钱多的冤大头。
当思维跟不上时代的时候,挣扎和反抗都是没有用的。张朝阳和周鸿祎都抓不到的新机会,那些做实业出身的古板大叔们还能折腾出来啥?在传统领域,万达开购物中心碍不着凯德的生意。而在互联网领域,马化腾搞不定电商、马云搞不定社交、李彦宏既搞不定电商又搞不定社交,这是不争的事实。
老一辈已经吃饱了肉,还惦记着年轻人碗里的汤,生怕没捞干净任何有营养的东西。对互联网急躁与恐慌性的投入,折射着老一辈企业家内心的贪婪和恐惧。
什么叫做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60后出场地、70后投钱、80后唱戏给90、00后叫好。
60后的困惑是,他们有再多的肥沃土地,也种不出90后喜欢吃的SUSHI。老一辈总有超强的控制欲,希望这个世界按照他们的思维运作,希望下一代按照他们设想好的路线前进。他们的心里有太多的匮乏、恐惧,他们无法忍受不能理解世界的失控感。他们忘了,房东本来就应该保持淡定和沉默。
60、70后完全没必要坐在奔驰车里,担心被时代抛弃。
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很少有人因为不够聪明跌倒,跌倒往往是因为傲慢,因为眼睛总看着天。我接触的大多数60、70后,骨子里是不认可、也不理解90后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们总习惯用自己的方法来解释这个世界,对任何自己不理解的东西,都用骨子里的鄙视和不屑来诠释。所以90后也毫不客气地回报给他们不屑。于是他们又发现自己失去权威了,开始不安和恐慌。
中国的主流奋斗文化是一种攀比文化。人被欲望和恐惧驱动着,努力往社会鄙视链的高层爬。爬得越高,就有对越多人保持命令、不屑和无视的权利。理解的基础是尊重,当一个人习惯于无视别人的时候,他对在他看来低层次客户的深度理解力自然就逐渐降低到零。但是这个时候,90后来了。当老板们发现90后对他们奋斗大半辈子,好不容易获得的社会优势并不买账,用“你不鸟我,我也懒得鸟你”的态度和老板交往的时候,大叔们的三观瞬间崩溃了。他们要么用自己的丛林价值观无力扭曲地解释新城市里发生的事情,有时候会显得荒诞可笑;要么恐慌低四处找不靠谱的救兵,因为靠谱的人多半都自己创业或者去靠谱的成长型公司里干了,不会跟一个别扭拧巴的土豪较劲。
你以为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思维、就是客户导向么?不你错了,这年头卖不出去不见得是因为你产品不好、服务不好,而是不酷、不帅、不好玩、没话题感、没传播力。你以为口头上保持尊重,听听下属专家的报告就算明白年轻人和90后了么?不你错了,如果你没能力跟他们做哥们姐们喝酒唱歌同吃同玩同聊一起笑一起疯,你就不算有能力了解他们。如果照着30年前的客户导向教科书做产品和市场,那么得到的必然是高处不胜寒的落寞。如果要做85、90后的消费市场,首先要有能力让他们嗨起来。
传统行业和传统行业也有很大差别。比方做零售的人都知道,中粮大悦城就是比大多数房地产起家做购物中心的公司运营得好。为什么?因为大悦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运营为核心的企业,把运营能力作为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和大悦城的人聊天,会惊叹他们对消费者行为的洞察,和在线营销大数据的理解深度。而房地产起家的公司,骨干都是当年圈地盖房子赚快钱大钱的人。搞运营的在公司内就像后勤服务人员,既没有地位也没有话语权,就像武力起家的帝国,定天下后文官得不到实权,最后难保不像蒙古帝国一样匆匆败亡。眼看着这些土豪公司一茬一茬的换人,有雄心的逐渐都不大愿意在这混了。
能不能跟上时代,和这个人是否有能力扎扎实实的做事无关,和这个人是否有能力对自己的年轻团队、年轻客户保持兴趣、理解和足够的欣赏、尊重有关。中国传统文化里讲的都是年轻人要“尊敬”和“学习”老年人,从来不讲老年人要“尊重”和“欣赏”年轻人。中老年人更多的喜欢把自己当“师长”和“家长”,内心其实把年轻人当傻X,尊重、理解年轻人,在他们眼里就是和傻X为伍。这个他们是没法接受的。
当然并不是每个老人家都这样。只不过整个社会的大体风气如此。我欣赏的大哥,宝岛眼镜的董事长,年纪比我大一轮的王智民先生,就非常与时俱进。也许是他年轻时候长在美国,在以自由著称的伯克利毕业的缘故。他自称90后,没架子,爱表达,擅长自黑,穿得Bling Bling的扮帅叔,和90后的小朋友称兄道弟打成一片,我也乐意介绍好多90后的小朋友和他一起玩耍。他对市场的洞察,自然就比拎不清状况的土豪犀利、敏锐得多。
会和年轻消费者平等沟通的人,通常也会是好领导和好父母。
如果做不到,也不想这样做怎么办?那就做个好房东,找聪明的房客入驻,然后保持沉默,静静欣赏。智慧的60、70后,懂得怎么尊重80、90后,搭个好台子,给他们唱一出好戏。纵然是个老戏骨,该谢幕的时候还是要谢幕,退到幕后支持新人,一样发光发热。
现在90后,最大的也不过25岁,对这个年龄的人,下任何论断都为时过早。所以我听到周围的大叔们讲“马佳佳如何如何”的时候我通常都一笑置之。在马佳佳这个年龄,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勇气和无畏,最不怕的就是张狂和犯错。回想我25岁的时候,还是个啥都不明白的屌丝宅男程序员。
有趣的是,据我观察,真正不遗余力忽悠互联网思维,从那些躁动不安的60后老派企业家口袋里赚课时费咨询费的,并不是90后,而是在过去20年“啥也没做出来”的一批70后。他们在60后自以为得了不治之症的时候扮演了江湖郎中的角色。对于多数奋斗中的80、90后,也没啥兴趣时不时跑去忽悠60、70后。
其实我在过去若干年,也扮演了一个70后大忽悠的角色,于是我决定少忽悠多干事,抓住青春的小尾巴,做点实事,干点实在的成绩出来。
来源:i天下网商
文/简江 ORIC成员 北京蓝色美城科技有限公司CEO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