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群”高转化方案设计逻辑
“直播+群”的应用场景
注意:今天提及的直播属私域直播,即微信生态内的直播平台/工具,如视频号、爱逛、看点、群直播等,今天提及的方案设计更多以视频号为主,请知悉。
今天探讨的“直播+群”模式非常适合以下4个场景:
1.适合企业做品牌宣传
非带货型企业,建议可以集中资源选择合适时间开展大型直播活动,重点做品牌影响力。譬如各大平台企业老板直播多为此目的。
2.个人快速塑造IP
如果想成为IP,且有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的能力,建议定期、持续直播。
3.直播卖货/卖课
直播互动感、节奏感更强,群更能塑造从众效应、且能影响长尾流量,“直播+群”双管齐下是私域转化利器。
我们做婚纱门店教育培训的客户通过“直播+群”模式5天即为线下班转化100人。
同样,这个模式适用于高客单产品。我们操盘手通过这个模式为知名法商培训机构首场即转化超万元客单产品,单群收款15万元。
4.联动代理卖货
代理模式企业最头疼的是代理的销售水平参差不齐,整体销货能力差,而总部帮代理销货的又很难实现,原因是没法业绩绑定、代理有客户资产保护的需求。
这个需要技术支撑,目前很多技术公司已经解决溯源问题。譬如视频号,代理只需要转发直播宣传专属海报,总部负责统一直播转化,所有业绩都可以溯源到对应代理。很多具备直播能力的新生代品牌方,已经开始跑这个模式。
私域6大场景优劣解析
朋友圈、微信群、私聊、公众号、短视频、直播是私域中最常见的6种转化场景。下面分别讲解下这6种场景的特性:
1.朋友圈:是日常维护用户最重要的场所,同时也是门槛最低、效率最高的转化阵地。详细特性可看《干货丨1招写出高静默转化率朋友圈》。朋友圈的打扰性最弱,所以可以较长时间段种草、预热,为了避免用户疲劳,重点要应用剧本式朋友圈。
2.微信群:属于有边界的线上圈层,多对多场景,非常利于通过节奏把控激发“从众效应”,引发高转化的效果。
3.1v1:互动及触达效果最强的一种方式,但非常重人力,企业需要权衡投入产出比考虑是否选用。需注意的是,很多企业会采用机械群发方式,这种方式特别容易引发投诉,从而造成号被限制、被封的情况。无论1v1还是群发,一定要注意引发回复(互动式内容设置),有一定比例回复腾讯才不容易判定为“恶意营销”,比避免出现风险提示。
4.公众号:如果公众号没有重点经营,则不建议作为重要的宣传/转化场所,可简单配置个图文宣传即可。
5.短视频:视频号短视频,点赞即相当于转发,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裂变方式
6.直播:高转化场所,但对主播、策划有较高要求
1-3个场景应用是所有做私域的人必须掌握的,而如果想要策划“群+直播”转化活动,建议讲1-6全部组合应用起来,一举拿下最好的活动效果。
“直播+群”方案设计逻辑
在设计“直播+群”方案时,可以分为预热期、活动期及收尾期3个阶段,各阶段关键点如下图: 上图阅读说明:1.场所:指触达用户的地方,做活动要学会将多场所有机结合应用。尤其在预热期,很多企业容易把关键点搞混,进群、订阅直播间等所有维度都想宣传,最终导致什么都做不好。虽然活动重点是直播,但预热期第一重点是引导用户进直播群,然后才是引导订阅直播间。原因有二:一是除了微信群,其他方式都会受时效性/人力限制;二是微信群便于塑造从众效应
2.关键点:指对应场所设置需要关注的关键点,譬如预热期,朋友圈场所需要关注投放时间、用户状态等维度,确保目标结果最优。关于朋友圈撰写关键,点击阅读:干货丨1招写出高静默转化率朋友圈
3.动作指向:指不同时间节点、对应场所需引导用户的关键动作,前后指先后顺序。
4.建议节点:指对应场所的时间节点。
上图即为“群+直播”较为完整的路径图。直播前:第1步:朋友圈+1v1+公众号重点将用户引导进入微信群矩阵(即多个微信群);第2步:群内重点引导用户订阅直播间,视频号开播会强提醒订阅用户,相当于又多一个触达渠道;第3步:提前准备好直播宣传短视频,群内引导用户点赞、评论短视频。注意,视频号点赞即相当于转发,即通过这个环节设置实现裂变。
活动中(直播中):
第1步:直播转化
①零售类的在直播间重点做转化,并引导群里接龙/晒单,引导更多人从众购买
②教育类的直播内容一定要优质,低客单课程可在直播间直接转化;高客单课程可先在直播间种草、颁发政策,接着回到群里接龙转化。
第2步:裂变
视频号点赞、评论及打赏可增加热度,便于裂变,可通过活动设计,譬如满多少人发红包等方式驱动传播裂变;同时可设计水军带节奏点赞、打赏,提升直播间总热度,从而带来更多平台流量。
第3步:引导加微信
尽量引导直播间的新潜在用户留存在微信中
直播后:群氛围要继续烘托,不断通过刺激接龙、倒计时等方式塑造从众、稀缺效应,以此达到更好转化。
私域运营是精细活,不是粗暴式照搬他人模式即可,懂逻辑,方能举一反三。
本篇文章更多从设计逻辑出发,下次我会专门拆解一个线上直播卖课的案例文章,会更多涉及到话术、环节设计的等细节,两篇文章结合来看,会更系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