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效应是什么(锚定效应如何影响到你的投资
在上一期里我们和大家介绍了从众心理,在投资中,“从众心理”会影响我们的投资决策,比如一些小伙伴看到朋友投资的基金获得了很不错的收益率,就想要跟着他们去投资,还有小伙伴在市场火热时被集体情绪所感染,跟风买入市场热点。
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他人的行为对于我们而言就像参照物,影响我们对于事物本身的判断,可能产生锚定效应。
那么什么是锚定效应呢?
基金投资中的锚定效应有哪些?
它对我们的投资活动又有什么影响?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详细聊一聊~
在说锚定效应之前,我们和大家举一个看房子的案例,想必大家可能都经历过买房子或租房子的过程。
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往往房产中介会带着我们先去看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的房子,再去看1-2套性价比比较高的,更符合我们心理预期的房子,此时我们可能就觉得不能错过这套性价比高的房子,立马签合同了。
这就是房产中介利用了我们的“锚定心理”,中介先带我们去看各方面比较差的房子,目的就是想要在我们心里先抛下一个“锚”,用它来构建我们的评价体系,让我们觉得这套看起来不怎么好的房子就值这个价钱,认为这个不合理的价格就是市场价。
中介再带我们看另一套条件相对于好很多价格又合理的房子,这时候通过对比我们就可能认为后面这套房子更加划算,更加满意。
诸如此类的,还有当我们在逛超市的时候,应该也经常会看见超市的促销商品标签,在“原价299元”划一杠,下面写上“现价150元”,超市通过这样子的操作,凸显出299元的原价,形成一个“锚”,与降价之后的价格形成对比。
消费者一看,商品降价50%,是难得的促销机会,促使消费者形成“买到即赚到”的心理暗示,之后便会加入购物车,不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商家会降价这么多。
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其实是一个心理现象,它是指人们在对某件事进行评估时,头脑容易受到已有信息影响,会将已有信息作为“锚”,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会围绕“锚”建立参考系。
就像我们刚刚举的例子一样,生活中我们可能稍不注意就被各种“锚定”左右了思考和判断。如果“锚定值”合理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帮助我们节省决策时间和成本。
比如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购买商品,如果我们事先知道了商品的合理参考价格,那么这个参考价格就是锚定点,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决策,节省时间和成本。
但如果“锚定值”它本身不准确甚至脱离实际价值,那么依赖“锚定点”做出的决策可能与合理的结果大相径庭。
刚刚我们列举的生活中常见的锚定效应常常是外界所带来的,而我们在投资中最常受到的干扰往往是来自于自己定下的锚,比如以下这两种情况:
一是投资者锚定于某个低价,当投资标的价格高于这个价格时,投资者就觉得高价买入吃亏,担心买入之后又跌回去。
比如说,基金A初始净值为1元,投资者心仪A基金但没有买入,后续基金净值涨到了1.3元,当投资者再进行投资决策时,可能就会把最初的1元当作“锚”,以1元作为参考价格,认为以1.3元的价格买入太贵,想等待净值回调,可能最终就会失去心仪基金的买入机会。
另一种情况是投资者锚定于某个高价,当投资标的价格低于这个价格时,投资者就会以高价为参考指标,觉得便宜了,买入就是合算。
举个例子,某只热门基金B从近期的净值最高点1.4元,一路下跌到1.2元,有些投资者可能会把基金近期最高点1.4元当作“锚”,判断1.2元的净值便宜,一路“抄底”基金B,忽视了基金与市场的风险倾向,最后资金可能会被牢牢套牢,也错过了其它的投资机会。
其实,无论锚定于低价还是高价,都可能会对投资造成消极影响。假如我们的投资行为根据主观思维来定下“锚”,大概率是投资中的偏见,很有可能左右了我们原本的理性判断,最后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就如同大海中的暗礁,稍有不慎就会触碰危险。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克服基金投资中的锚定心理呢?
首先,理性地看待市场预期波动,将“锚定值”从一个点变成一个面。导致锚定心理的重要原因是过度关注价格,忽视了对投资标的内在价值的研究。
想要避免锚定效应引起的非理性投资行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参照物的“锚”拉长,范围拉宽,将“锚定值”定于基金的内在价值而非价格波动,能够有效降低受市场情绪影响做出的错误决策的可能性。
除了改善投资习惯之外,我们也可以运用定投的投资方法来克服锚定心理。锚定效应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投资者把市场实时波动的价格与内心中的“价格锚”进行频繁比较,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定投的方式,按照固定时间纪律性的投资,约束自己的心理误区,不会因锚定短期的高价或低价而影响投资行为。
那么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了,下一期我们继续给大家讲解投资中人性弱点——后悔厌恶。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