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知道的孵化器内幕,不然你就OUT了
从走在路上被雷劈的概率说起
如果你还不了解孵化器——当下最火爆的组织创业模式,你就OUT了。
我们为什么要创业?全世界每年有上千万家创业企业诞生,3年后仍健在的比例不超过10%,而一直能坚持下去直到上市的,约等于走在路上被雷劈中的概率。创业可以说是成功率最低的一个“行业”。
但我们有幸所在的这个时代,价值创造的速度越来越快。今天全球市值最高的十个公司当中,苹果、微软、谷歌,基本都是在二三十年前创立的公司,它们迅速超越了那些百年老店。再以小米为例,小米在过去两年中从几百万增长到了6000万台手机的销售,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用李开复的话说,未来5年,云端大数据及物联网两大革命同时发生,今天的创业时代比人类历史以来的任何一刻,都带来更大的机会。
而与此同时,创业成本被极大地降低了。不用工厂、制造,甚至连租房都不用,透过互联网,也许3、5个人就能不断将一个狭窄领域越做越大,甚至成为业界的领跑者。
事实上,巨头们同样意识到了这个机会。但受制于船大难掉头,它们越来越难颠覆自己,居安思危,它们选择的路径往往是砸巨大的钱,不断在外部投资新创事业。
无疑,未来属于年轻人、属于创新的小公司。问题是,成功从来都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九死一生、荣辱兴衰,当你为成功的几率从1%变为1.5%而欢欣鼓舞时,可知那分子0.5的提升,电光火石间,其分母又膨胀了多少倍?
当下中国,越来越多的孵化器范式,正在被创造和实践着。
我们需要钱,更需要前辈的指点
对初创企业来说,孵化器的功能是什么?为企业诊断问题;为企业规划财务;为企业设计资本结构和资本道路;为企业导入可靠的早期投资机构,并进行专业的路演和财务顾问活动。
事实上,孵化器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物:1987年中国诞生了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1999年中国诞生了第一家民营孵化器——南京民营创业中心。直到今天,全国范围来看,北京拥有中国最好的早期创业氛围和最多的投资人,以及最先进的投、管、孵理念。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即便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发展阶段,即便在北京,中国式孵化器——无论官办还是民营,相较于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孵化器发展经营之路。
换言之,以孵化企业为目的的孵化器,正走在一条自我孵化的道路上。
政府主导短板 短期暴利诱惑
中国孵化器最重要的特点是政府主导,甚至有数据表明,七成左右的孵化器本身有着官方背景。事实上,早期的中国孵化器就是政府背景的办公场地,其本质是打着孵化器的名头做房地产,向企业收取租金,顺带着招商引资,配合一些优惠政策,来拉动地方经济。
最近几年,由于国家鼓励孵化器的发展,多个省市不断上马动辄数百亩甚至数千亩的孵化器或孵化基地,虽然数量稳定增加,但是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真正形成品牌的并不多。
此外,政府主导下的企业孵化器曾一度被视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服务机构,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民间资本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造成很多企业孵化器资金短缺,特别是运行资金严重不足。
越来越多的孵化器正在沦为“物业公司”。
位于南京建邺区的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房子还没完全建好,就已经全部出租了。而该孵化器未对租房子的企业是否是初创科技企业进行审核,甚至有一些商贸流通领域、生产性、服务性企业也进入了园区。
在评述南京孵化器发展现状时,该市科委副巡视员梁晓沭透露,甚至有一些孵化器为了增加税收源,让不少已经成熟成“老母鸡”的科技企业还在园区里“占着窝”,“忽视了培育创业创新小企业的本职工作,而是急于产生房租、税收等效益,这部分孵化器最终沦为‘物业公司’。”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不少省市出现了以孵化器或企业总部基地等为代表的工业地产项目。一些入驻企业迅速将房产作为投资品转手售卖,导致许多总部基地空置率上升,有的孵化器甚至被称作“鬼城”。
有企业主抱怨,很多地产商找到一片房子或者一座办公楼,把牌子一改就成了“某中小企业孵化中心”或是“某数码港”。等进去谈的时候,聊的不是如何被孵化,而是能否全款买房。
据2011年中国百家孵化器调查报告的统计结果,有41%的孵化器,其收入结构总体上仍然以房租收入为主。
而很多做孵化器的天使投资人,逐渐热衷于政府补贴、资金申请、炒作地产项目,或者干脆转型VC融快钱,不能满足创业者期待。
这就是中国孵化器导师们的真实水平
《IT时代周刊》总编曹健曾担任过很多创业比赛的评委,对一场由国内某知名孵化器组织的创业路演印象深刻,“让我见识了中国孵化器的真正水平。”
在路演现场,慕名而来的还有很多知名投资机构和名人。让他失望的是,且不论孵化器所挑选的创业项目如何、演讲水平如何,仅仅从创业的思路、项目的提炼、PPT的制作等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就很少有人去帮创业者提高,尤其是缺少有行业经验的人帮助辅导。有的创业者大谈自己的产品,冗长无比;有的创业者穿着拖鞋就上台了,语无伦次。台下很多投资人只听了几个演讲,就纷纷走掉了,有的评委开始还点评几句,后来就一言不发了。
曹健认为,当下中国好的创业项目可谓凤毛麟角,有的项目本身有亮点,但却很稚嫩,或缺少提炼;有的项目有潜力,但很凌乱,需要有经验的人帮助它们理出思路;有的项目则是创业者为了创业而创业,显得比较虚,需要有人提醒他们。但当下中国的孵化器还很不成熟,并没有能力帮其完善。
YC创立于2005年,是硅谷非常知名的创业孵化器,它只关注种子阶段的创业团队,致力于扶持初创企业并为之提供创业指南,其成功率达到惊人的75%。而YC的做法,除了直接给创业者真金白银外,他们对每个创业项目进行认真包装,在正式和大家见面前非常保密,但经过导师的多次辅导,反复路演并修改PPT后,丑小鸭立马变成白天鹅。所以,在YC毕业典礼上路演的当天,30%的项目被投资人看中拍板,一个星期内,70%的项目被投资人敲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创业所需资金越来越少,除了资金,创业者们更需要有创业经验的导师来辅导,为他们提供技术、商业以及融资等方面的实用培训。国内孵化器数量可观,却少有机构能够真正沉下心来帮助创业者。
我所知道的黑暗创投圈
在中国什么叫孵化器呢?大致上有两种,开一家房地产公司自称孵化器,另一种是开一家培训公司自称孵化器。房地产改行的孵化器模式还算好,起码创业团队能得到一个便宜的办公地点。培训改行的孵化器就全靠“演技”了。
为什么说国内根本不可能有YC呢?YC的成功在于其健全的导师制度,在YC能见到的每个导师都是YC的合伙人,是全职导师,都曾因为在产品或技术上的成功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国内恰恰就缺少这样的导师,国内的所谓导师,往往是一开始就以投资经理起家走上创投“神坛”的。
更可怕的是,即使有以产品和代码起家的创业者,在经历了中国创业环境伟大而神奇的“现实扭曲力场”之后,也开始拼“演技”了。
以某“百倍加速器”为例,他们提到一个从写代码做论坛起家,后被广州某著名互联网企业收购,而后跃身成为中国草根站长偶像的传奇男子,现在主要依靠生辰八字来筛选创业者;而另一位在华为、百度都干过技术职位的知名投资人,投资要看星座,而且不投处女座。
创业者们,你们需要一群可能从没做过产品、多年不碰开发程序的软件,接受采访时还一脸自豪地说“投项目要先看星座和生辰”的人,来指导你如何把一个灵感,做成一个产品雏形?
在中国,创业投资是一门新兴的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
“100天,100倍”,标语十分动听。现在天使们大多是融100估1000,十倍能达一个亿,百倍就是十亿元。中国真正值十亿元的公司有多少?明眼人当然都心里有数。
那些看起来并不明智的投资人,其实在挑选合适的捧哏者捧红自己,以享受在各种无意义的创业大会上高声宣讲自己根本不可能复制的成功学经验。于是,创业者只要把PPT做得精美绝伦,哪怕连产品都没有,靠一个灵感就能滔滔不绝讲一个下午,那分分钟都能促成一桩“厕所里5分钟敲定千万元估值”的美谈。
如果创业者不是捧哏的料,那就对不起了:
如果你的产品概念是全新的——“不好意思,我们不投看不懂的项目”。
如果你的产品特别好——“不好意思,你的竞争对手有先发优势”。
如果你的产品占有率高——“不好意思,你有商业模式么?这么大流量不变现是负担啊!”
如果你的产品营收不错——“不好意思,你已经过了成长期,我看不到你们业务的发展”。
如果你啥问题都没有——“如果腾讯山寨你怎么办?”如果他们想投你,这个问题会变成“你觉得腾讯什么时候收购你?”
当然,在移动互联网的泡沫破碎之前,在真正的经济寒冬来临之前,投资人总是有理由说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这样的创业环境下,真正在技术上、产品上、运营上有能耐的人是不敢再出来创业了。但是,君不见国内创业大会此家唱罢彼登场,君不见科技媒体的项目库一天能上线好几百个新项目?这些创业者是怎么在创业的呢?
举个例子,最近一波创业风潮是匿名社交,本就已经是细分产品,但偏偏还能做出各种款。有一款的报道称,他们模仿“秘密”只用了两周时间,已经拿到了投资意向。我下载来体验了一下,确实只有两周的水平。
这就是神奇的创投圈。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