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疯涨360万粉丝,微博bot帐号是什么?
刷微博的时候,你可能会看到很多微博ID帐号末尾带有“bot”,比如“冷知识bot”、“天秀bot”、“糗事bot”等,粉丝数量达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之多。
例如天天秀bot,2019年4月份是203万粉丝,目前粉丝已经达到809万,相当惊人。当然,并不是说因为做了bot号就能涨粉,在后面我会详细解读。
本着不懂就问的探索精神,我去问了下百度:
社会经济???建设—经营—转让模式???
看到这你是不是跟我一样,不知道“bot”到底是何方神圣,没关系,接下来就跟我一起,揭开“bot”的神秘面纱!
1
什么是bot?
1、bot的起源
bot实际上是“robot”,意思是机器人,简单来说就是“自动更新”、“自动发布”。
bot模式起源于Twitter,一些账号通过脚本程序定时定点,自动推送天气、交通等信息,还能实现自动回复评论等操作。
2、bot的新内涵
2017年,bot的模式被传入中国,并且在新浪微博上实现了中国化进程。
在微博上,各种bot账号不是由机器人运营,而是由一个个真人手动更新内容、与用户评论互动。
只不过,相比于其他账号,bot账号的运营者扮演着一个机器人的角色,保持自身客观中立,只负责信息内容的传递,而很少参与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论!
3、bot的运营模式
bot账号往往会先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个主题一般会直接体现在账号名称上。
bot账号取名基本都遵循“XX+bot”的模板。
例如:
“冷知识bot”、“糗事bot”,这里的“冷知识”、“糗事”就是主题。
确定账号主题之后,就要关心内容的问题了。
bot账号基本不会自己原创内容,其内容来源主要依靠用户投稿,而运营者主要负责对用户内容进行把关审核与质量筛选,然后发布在自己的账号上。
总体来说,因为不需要原创内容,bot账号的运营门槛还是很低的,只不过日常处理大量粉丝投稿等工作略显繁琐。
4、为什么要关注bot?
bot的历史在中国并不长,尚在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呈现新特点,新内容。
比如:
bot账号具备垂直细分、高度依赖用户的特性,这些特点都是作为普通运营者,绞尽脑汁想要达到的效果。
因此,关注bot模式的发展,研究其内在规律,一方面能让我们了解到新兴的互联网事物,更重要的是能将其发反哺到我们日常的运营工作之中。
2
bot的类型
bot的主题类型非常丰富,随便一个话题拿出来都可以运营一个bot账号。
根据我对微博上目前bot账号的观察,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
1、沙雕欢乐向bot
都说微博上沙雕网友欢乐多,沙雕文化在微博平台的确很受欢迎,自然会有相关的bot账号出现。
比如:
@天秀bot
就致力于发布各种沙雕、搞笑类的视频和图片,最近发布的一条视频#为科目二操碎心的教练#还直接上了微博热搜。
@奇葩bot
发布的内容多为来自粉丝投稿的奇葩经历。
@假料bot
一直致力于编造各种关于明星之间的八卦与谣言,有点洋葱新闻的意思。它曾经发布过一则关于高晓松的假料,还得到了高晓松本人的回复。
2、名言语录向bot
看似名言语录向的bot账号要更好做一点,其实并不然,相比于图片和视频,文字的直接感染能力更弱。
因此,语录向bot在内容筛选方面要更尽心尽力,要通过几句很简短的话直击心灵最深处,带来畅快淋漓的情感体验,或者让他们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目前做的比较好的语录向bot有@我的名言bot、@小抄本bot、@戏文bot、@爱豆语录bot等等。
3、社群圈层型bot
社群圈层类的bot一般是围绕某一特定的、带有一定准入门槛的主题来展开的。
虽说bot都是基于用户的共同兴趣而建立的。
与其他bot相比,社群圈层类bot最大的特点是,其话题一般比较小众,其兴趣程度更为明确而浓烈,用户在精神层面的链接程度更为紧密。
比如说我喜欢看沙雕视频,可以去看@天秀bot;
如果我喜欢看音乐剧,那么我会关注@音乐剧bot。
但是,相比于音乐剧,沙雕视频的范围就显得更为宽泛。
社群圈层类bot一般分为两类:
- 小众文化bot
例如刚才提到的@音乐剧bot,音乐剧就是个比较小众,有门槛的兴趣;
又比如@丫吧bot,实际上是致力于为lgbt群体发声的账号,还有类似的@lo娘发言bot、@原耽bot等等。
- 是为明星建立的后缘站式bot
例如@菅田将晖应援_bot 、@龙星凉应援bot、@JOJO的奇妙冒险Bot、@京图等等。
4、特殊话题类bot
比如:
@冷知识bot
致力于挖掘各种不为人知的冷知识
@千禧bot
致力于分享各种埋藏于记忆深处的老物件、唤醒我们年轻或者童年时期的记忆
@有钱人发言bot
是以一个柠檬精的姿态分享各种关于土豪的事情
他们的共同点是,其话题指向更为明确,中心色彩更为浓重,这样就能避免失去bot垂直化的灵魂而走向泛娱乐化的道路。
3
bot的优势及特点
1、垂直细分更加明显
bot账号无所不包,包罗万象,任何一个极其细微的话题都可以塑造一个bot账号。
它可以是一种情绪、一种生活状态、一个有创意的点子,甚至某一个人,某一段话,某部电影等等。
微博上目前就有各种细分出来的bot账号,比如:
@京图bot
致力于分享吴京的相关图片;
@gif倒放bot
致力于分享倒放的bot;
以及@转运bot,@贫穷bot等等。
因为选择领域的细分,账号内容的垂直深耕的程度也就更高,围绕某一话题,借助广大网友的力量,对某一话题的讨论将进入到更深一层次。
2、用户粘性更强
因为内容垂直深耕又足够细分,能够满足用户对于某一方面的情感需求,而又不会因为关注的领域过多产生对用户无效的冗余信息。
同时,用户又可以通过订阅不同的bot账号,来满足自己多方面的情感需求。
这样一来,每个bot满足受众一小部分的需求,用户得以实现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因为关注的话题都是自己特别感情趣的,所以粘性会更高。
同时,这也对bot账号的运营者提出了一些要求,要保证自己的账号内容足够出色、风格足够突出,将对用户对于某方面的情感需求补充的满满的。这样用户才会记得你,才会跟你互动,才会给你投稿!
3、内容更为干净纯粹
这类的内容干净指的是账号内容风格统一,账号页面简洁干净。
除了个别从营销号转过来的bot外,大部分bot账号发布内容时都会对投稿进行重新编辑,按照图+文字片或文字+视频的模式进行排版,所以看起来风格比较统一,就很舒服。
而且,一般bot账号只会发布自己的内容,而不会转发评论其他乱七八糟的信息,以影响用户的阅读体验。
4、用户—账号—平台新型三角关系的构建
bot账号的内容来源于用户,属于UGC,但又不同于传统的UGC。
bot模式下,用户虽然对内容生产有着很大的贡献,但这种贡献主要体现在用户对信息的筛选过程,用户并不直接生产内容,而是对已有的内容进行发现与甄别。
而bot账号的主要内容来源又是用户的投稿,所以它的内容也是非原创的,但就像账号接受用户的投稿,平台也并没有对bot账号发布各种非原创内容进行管控。
于是,用户可以更加简单的发现、分享好玩有趣的内容,账号可以自由转载这些内容,而且这种开放自由的环境由于其垂直细分的特性,还很容易在某一个领域做出一些有价值的内容。
这样不仅用户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得以发挥,账号成为用户依托的平台,平台又承载着账号和用户,一个新型的嵌套模式得以建立。
4
bot的局限
1、营销号“新瓶装旧酒”
很多营销号借着bot的热潮,将自己改名为bot,却不自觉遵守bot模式的相关准则。
比如上面提到过的@糗事bot,发布的内容基本都是广告,偶尔有几条不是广告的,还跟“糗事”没什么关系的低质量内容。
2、bot模式本身的缺陷就是垂直细分
虽然这样能有利于内容的深耕,但同时也限制了受众范围,容易把自己变得小众,同时众多不同类型的账号,也在很大程度上分割了用户的注意力与流量。
因此,很多bot账号虽然用户粘性很高,但粉丝数量很小,除了个别的账号能积累几十万粉丝,大部分bot账号只有几万甚至更少的粉丝,由于影响力较小,也很少受到广告主的青睐。
3、bot运营模式的硬伤
目前运营bot账号的人基本都是“游击队”,即是由个人凭借个人兴趣爱好运营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在没有盈利的状况下,账号很难长久的运营下去。
同时MCN又在旁边虎视眈眈,一旦有较好的商业模式便会立刻出动,这就是“正规军”,但一旦MCN介入,bot模式开始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很难保证其内容的干净性、纯粹性不受影响。
作者:张文斯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