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市场危机四伏 谁会成为最终赢家
6月5日消息,去年7月份,王思聪和陈欧关于共享充电宝的対撕成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消息一出,大家都认为是王思聪和陈欧要互怼,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会不会是王思聪在帮助陈欧呢?对我们这些吃瓜群众而言,最想看到的,可能就是共享充电宝真的成了,然后看王思聪如何吃翔,这么说来,很有可能是王思聪和陈欧之间密谋了一下,在和我们打一个反心态,反激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去为了看王思聪吃翔而去支持共享充电宝。是一种“激将营销”呢?这仅仅是笔者所猜想的一个可能性,具体王思聪和陈欧他们这些富二代之间的关系有多么的错综复杂,我们不得而知。
而且,外面的风言风语一直在讲王思聪和陈欧的赌约等等,其实不然,王思聪当时说的是:“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而不是“街电要是能成我吃翔”。王思聪所指的,也许并不是陈欧投资的街电,而是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所以,前几日街电的败诉,并不能完全让王思聪立下的“flag”逃过一劫。而街电和来电之间的战火不断升级,对整个共享充电宝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不被看好的共享充电宝到底能不能成,王思聪的这碗“翔”,还要不要吃?
“屋漏偏逢连夜雨”,共享充电宝还能否拥有诗和远方。
众所周知,陈欧作为一个曾经风头正盛的年轻CEO,2014年带着他的聚美优品在纽交所上市,作为国内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美妆电商,聚美优品在上市当天市值就达到56.5亿美元,然而却是昙花一现,转眼成空。
谁都没有想到风光无限的聚美在短短三年后,变得“假货缠身”,股值一路下跌,市值缩水90%,曾经50多亿的市值如今仅有4亿多美元,还不足最高峰时零头;
曾经那个为自己代言、迷倒万千少女的陈欧,怎能甘心被众人遗忘。
在去年5月份,陈欧斥资三亿高调收购街电,并在月底花费一亿元购买了刘同鑫的3项发明专利,包括共享充电宝充电箱、充电更换系统及充电方法等,聚美优品所拥有的街电成为相关专利的持有者。而街电却并没有为聚美盈利,根据聚美优品2017年年报显示,街电全年实现营收5800万元,亏损1.33亿,为聚美优品贡献了1%的营收以及340%的净亏损。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陈欧想要以“共享”风口“涅槃重生”的愿望,也因街电的一审败诉而破灭了。
近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就来电科技有限公司起诉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侵权的官司迎来一审判决,街电被判侵犯来电科技两项专利成立。除了赔偿来电科技共计200万元的损失之外,街电还要在判决生效之日起30日内停止使用被控侵权的产品。这就意味着街电要在全国范围内,将涉及侵权的Anker设计12口产品下架,而此判决对街电和聚美来说,都是一个沉痛的打击。
也许有人会疑惑,为何陈欧花了一亿购买了专利,可还是输了官司呢?据业内人士称,街电虽然有专利保护,但范围太窄,而来电的专利范围则相对宽泛,剩下就是法官怎么看待这两个专利之间的冲突和比较了,一旦街电的产品超过自身的范畴,到了来电的专利范围之内,那么显然就侵权了。事实上,来电的设备并不落入这三个专利,就连街电自身的设备都和这三个专利没关系。
由此看来,街电的败诉也就没那么难以理解了。但其实,来电虽然胜诉了,也并没有十分如愿:来电对街电所控诉的7项专利中,有4项是被认定无效的,1项被法院驳回,6000多万的索赔金额也锐减到200万。
而对于一审判决结果,街电方面认为一审法院的事实认定存在偏差,并发表声明称:来电滥用诉权,借力媒体进行误导性宣传和商业诋毁等,并表示此次事件不会影响街电合作商户的正常经营,不会损害合作商户的权益。
来电除了自己的诉讼没有那么如愿以外,在5月29日,网上更是爆出了“来电CEO袁炳松在长沙一商户趁店员不注意偷窃街电柜机,扬长而去。”的视频丑闻。一个公司的CEO,亲自去偷对手的产品,着实让人大跌眼镜。虽然不清楚袁炳松的动机是什么,消息是否存在偏差,但能够明白的一点就是,共享充电宝市场的竞争没有因判决而风平浪静,而是战火升级,愈演愈烈。
街电和来电打的如此不可开交,究其根本不过是因为共享充电宝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专利侵权案一旦被判败诉,前期投入的产品需要下架,这意味着专利案败诉不仅会导致前期投入的重金打了水漂,市场占有率也会由于产品的下架进一步缩小直至完全被吞并。为保全自身,街电和来电“撕逼”的声音也一直不绝于耳,而他们有没有想过,也许共享充电宝本身的商业模式就是一条不归路呢?
深陷泥潭,共享充电宝或成下一个“万能充”?
共享充电宝发展到今天,可谓是诟病重重,众所周知,有需求才有市场,手机充电虽是刚需,但充电宝算不上是刚需,有很多的替代品,更何况只是套上一个“共享”壳子的共享充电宝,现如今笔者认为共享充电宝的痛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用户需求来说,对于商场的餐饮店铺,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大多希望餐馆、咖啡厅等消费场所免费提供充电服务。一个餐馆日流水上万,是不会在乎共享充电获得的分成的。更不会为了这点分成,去降低用户体验以及品牌美誉度的。而且,在就餐的位置旁边放一个充电器基本无需什么成本。所以,共享充电宝在商场的商家和消费者面前很是受伤。
我们再看对充电宝用户需求最为强烈的人群有哪些,使用老旧手机的人群、重度游戏人群、经常出差的公务人员、外出旅游的人群等等,这些人的手机往往很容易就没电,但是他们往往都吃过手机没电的亏,所以,随身带充电宝便成了他们的习惯,充电宝对他们确实是刚需,但并不代表他们会去经常性的使用一元一小时的共享充电。更何况,这部分人群需要使用共享充电宝的情况无非就是忘带了充电宝而手机突然没电了,却还要让他打开定位导航和app去找哪里有共享充电宝,本身的逻辑就有问题。
第二,从充电宝本身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来看,根据前阵子的新闻报道,在火车站附近,有免费的充电宝可以随意使用,在连上之后,会自动窃取手机微信和支付宝的钱,整个过程只需要几分钟。而且就算没有窃取钱财那么严重,这些充电宝还会无声无息的窃取你的隐私信息,在你手机上装各种流氓软件和木马病毒之类的,更是让你有苦难言,而付出了这么多,得到的只是临时充一会儿电。
据专业人士称,想完成这些操作只需要在充电宝上多加一个小的电路板,就可以把充电宝变为一个微型电脑,当手机连上充电宝充电的时候,就等于连上了一个可以随心所欲控制你手机的微型电脑,而其成本还不到300块。所以,使用陌生充电宝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这新闻一出,那些本身就不是很放心自己的钱放在微信支付宝的人群,更是会对充电宝避而远之。
第三,从手机本身来看,自古以来在给手机充电的时候,手机上都会显示,请使用原装充电器给手机充电,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电池寿命。而使用充电宝、特别是陌生充电宝的话,不是原装的数据线和电源适配器,充电宝的充电效率又差,也是造成很多人对共享充电宝有抵触情绪的原因之一。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随着电池技术的更新迭代,手机能耗在不断降低,配合手机的省电模式延长了手机单次充电的使用时间。那么用户对共享充电的依赖性也随之降低。而且,“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的快充技术也越来越普及,三星和苹果的无线充电技术的不断完善,似乎都在不断蚕食着充电宝。
相较于充电宝,当年手机的“标配”万能充的地位可谓是无敌的,而万能充的光辉也是随着iphone的一体机的出现,彻底跌下神坛,虽然iphone4刚刚投入市场时不能让大部分人接受,可到今天我们已经完全的适应了“不能换电池”。笔者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共享充电宝,乃至整个充电宝产业,如果不能做出变革性的技术创新,也许就会像万能充一样,被时代所淘汰,被人们所遗忘。
共享充电宝的伪命题:披着共享外衣的资本游戏
现在的共享概念很火,但其实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推出的服务本质,大多是新瓶装旧酒,甚至,装的都不是酒。
就共享单车来说,其实根本就是单车租赁,并不是把自己闲置的车给别人骑,只能算是个公用单车,就好像过去报刊亭的公用电话,是不是在今天也能称为是“共享电话”呢?过去那些可以借书的书店,也能叫做“共享书店”了呢?反正只要是以前街边摆摊出租的东西,都可以套个共享的壳,去堂而皇之的自诩“共享”。
而共享充电宝与共享单车随机的粗放式的借还模式相比,共享充电宝在租借和归还的流程上更加规范,不过这种“规范”也让用户在实际使用中更加的不方便,比如当周围的充电宝机柜都满了该如何归还充电宝?是否需要前往更远的地点进行归还等等,虽然他们都可以简单概括为分时租赁,但共享充电宝充其量也算个“有桩单车”。
也许,多年以后,我们再来看这波所谓的“共享经济”热潮,恐怕只会是个略带苦涩的笑话罢了。
以共享单车和目前共享充电宝发展的路数来看,无非是“融资——大量生产设备——扩展市场份额——吸取更多的融资——生产更多的设备——扩展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样的不断循环。
而目前,共享单车正在大量生产,高频使用和人为损坏造成单车使用周期短,大量废旧单车被随意丢弃,已经给社会公共资源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而共享充电宝的价格更为便宜、使用周期更短,被随意丢弃的几率更高,国家也没有出台具体的回收办法,所以大量充电宝的生产和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更为严重的污染问题。
其实,街电和来电的“撕逼”,更像是古代两个妃子争宠,可殊不知自己的君主已要换届。当下“共享”和“充电宝”的前景都比较迷茫,整个共享充电宝的未来更是堪忧,街电和来电再打什么专利战似乎意义不大,或许双方握手言和,共同创新才是正确的道路,这样才有可能让王思聪干了这碗“热翔”。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