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透明分析(信息透明时代 不做隐私保护“透
企业账户只要交钱办理会员,即可不受数量限制下载包含姓名、电话及邮箱地址等关键信息的完整简历。今年的“3·15”晚会上,猎聘、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互联网招聘平台恶意售卖求职者简历问题被曝光,随后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当晚,上述公司陆续发布公告表示已经达成共识,将联合抵制此类不法行为。
多年来,各种公司、平台泄露用户信息的案例虽曝光不断却时有发生,并且形成了一条成熟的灰色产业链。随着我国《民法典》及《刑法修正案(九)》对个人信息保护力度的不断提高,在信息高度透明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厘清信息使用和加工的边界,有效增强公众隐私安全感。
乱象
一份简历明码标价7元 网站存档无法自行删除
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后,有网友立刻拿起手机登录APP想要删除简历,却发现无法顺利完成。一位网友说,智联招聘APP的弹出消息框提示,用户只剩一份简历,为避免误删,需关注“智联客服”微信公众号,点击在线客服转接人工服务操作。
“去年在智联招聘注册并编辑了简历,不过只有部分个人信息、教育信息和照片,看了热搜赶紧去删简历未果。”另一位网友表示,注销个人账号只能通过APP完成,此外还要15天冻结期,结果APP因“服务调整”已不再提供下载。
根据“3·15”晚会曝光的内容,智联招聘声称拥有1.8亿用户,视用户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为企业的“生命线”。然而在一个名叫“58智联粉”的QQ群里,只需向上一级卖家支付7元,便可买到一份该网站用户上传的简历,求职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照片、联系方式、工作经历、教育经历等信息一应俱全。
对此,一位曾经做过人事相关工作的网友坦言,当初某招聘网站曾公然销售求职者简历。“200~400元吧,大家填的信息都一览无遗。网站工作人员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打电话问你要不要续费。”
起底
多家网站均有“黑历史” “灰产”链条难斩断
简历信息遭人贩卖早已有之,除智联招聘外,猎聘网、51job、前程无忧等主要招聘平台都存在简历泄露情况,且事发缘由各不相同。
2016年,智联招聘曾向公安机关报案称,有员工向外盗卖大量个人简历。最终,涉事人员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去年11月,共有10万余条带有前程无忧、智联招聘logo的简历被泄露,打包价仅需40元。前程无忧回应称,此事系个别人将部分企业在2014~2015年招聘收到的简历拿出来非法售卖,并否认自身存在这方面的隐患。猎聘网也遭遇过“88万条人才信息泄露”风波,所幸曝光简历中的薪资信息与其完全不同。
那么,个人简历信息究竟是如何被贩卖的?网名为“A数据”的简历卖家说:“个人账户不行,得企业账户。”换言之,招聘企业通过上传营业执照和法人信息注册企业账号,或者用类似购买会员或直接支付等方式就可以查看完整简历信息。另据警方调查,犯罪分子一方面通过企业账户获取简历;另一方面通过QQ群批量购买简历。在极低的获取门槛面前,求职者信息很容易被非法利用。
贩卖信息的利益诱惑是巨大的,这也使得相关灰色产业链难以彻底斩断。北京市朝阳区2019年审理的一起案件显示,无业人员郑某通过伪造信息获得企业会员账号非法倒卖用户简历信息,从中获利约150万元。
清源
招聘平台监管亟待加强 提高全民隐私保护素养
去年暴发的***肺炎***,使得线上招聘逐渐成为企业与求职者最重要的沟通渠道之一。去年夏天,刚从大学毕业的小郭希望找一份设计类的工作,于是在网上向几家公司投递了简历,随后频繁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推销电话和骚扰短信。回顾那段经历,她表示虽然明知简历可能被泄露,但“维权是漫长的过程,会耽误我找工作”,因此只能默默忍受。
“平台应承担一定的数据安全保障和严格审查的义务。”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民商法学教授张鹏指出,在招聘网站设计、网站建设维护过程中,平台有义务保障用户信息安全。如果用户信息泄露但平台无所作为,则要承担间接责任。同时,对入驻企业的资格审查是此类平台面临的较大问题,正规注册的企业账号如果被内部人员用于非法用途,那么企业也存在管理不严的过失。
对于网络求职简历被倒卖等行业问题,人社部于去年底出台《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明确要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用人单位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不得泄露、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其收集的个人信息,违者将被处罚。
眼下,《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认为,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民众隐私保护素养。上海交通大学数据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渊强调,我们已经进入了隐私的透明人时代,大数据的流动有利于国家数字产业的发展,这也许是每个人都要承担的社会义务,以往那种“我不同意,我也不要钱”的逻辑可能走不通了。
“每个人对个人信息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其实公众需要的仅仅是一个选择的权利。”何渊说。
网友评论
@洪卫军团_天扬:我就想知道我的简历到底被卖多少次了,有没有赔偿金。
@dmitpe-hw:针对这些网络平台的违法应该建立高额罚款惩戒制度。因为其隐匿性强,发现时已经危害了太多人,还要对其不法行为勒令彻底整改。
@财神姐:招聘本来是双向选择,企业花钱就是为了拿到合适人才的简历,结果被不法分子盯上了,期待能想出一个长久的办法。
@妙蛙瓜皱皱娃我叫小肥猪:我能怎么办?要么干脆卸载不用,问题是我的信息连1块钱都不值。
@90后不老:如果感觉自己的信息被人家知道了,记得先向平台举报。有些招聘平台的职位详情一点开就有举报功能,然后再去向互联网管理部门举报,这样安全性比较高。
@咕噜叮当桃:如果全都保密,企业如何进行招聘呢?劳动者又该如何找工作呢?我觉得不是这个形式不对,而是过程需要监管。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