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车分析(胎死腹中的万亿市场)
提起共享经济,大家一定最先想到满大街的小黄车,随处可见的充电宝,以及下空荡荡的雨伞架。其实共享汽车才是资本投入最大的那个,但是来的快去的也快,短短几年时间,共享汽车忽然集体死去,究竟发生了什么?
共享汽车就在身边
如果说共享汽车曾经出现在我们身边可能有些夸张,但是如果说它们计划出现在我们身边,就完全合情合理,可能很多共享汽车已经停在仓库里,但是它们再也无法投入市场。
这个看似雄心壮志的想法并不是小编信口雌黄,在2017年的共享汽车市场预测中,2025年市面上行驶的共享汽车将达到60万辆,每天人们利用共享汽车出行次数达到3700万人次,
对你没看错,专家预测共享汽车形成的拼车浪潮甚至超过了普通私家车出行的拼车体量。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5-2017这短短两年时间里,全国共出现340家以上的共享汽车公司,其中100多家正式投入运营。在北上广深杭等经济发达城市,路边随处可见各种品牌的共享汽车。
资本市场也疯狂涌入,权威电子商务平台统计,截止2017年,共有760亿元人民币被注入到这个新行业中。可以这么说,当时的资本公司,如果没投共享汽车,那么一定是落后了。
那么时隔6年,如今的共享汽车市场如何了呢?可能会让大家有些难以想象,这个数字变成了“0”!
成批的共享汽车公司死在襁褓之中,甚至没有一个幸存者!这和其他共享经济垂直行业完全不同,比如共享单车,小黄车和小红车退场后,多少还是有些幸存者滚了下去,为啥到了汽车这里“全军覆没”了?
共享汽车的死局
我们抛开眼花缭乱的商业分析和数据支撑,把最基本的商业逻辑印证在共享汽车上,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首先我们来看共享经济这件事,在中国一直都是包着华丽外壳的短租业务。最先提出共享经济的天才是这样定义的:每个人都有数百个物件,其中不长使用的占绝大多数,当把这些物件给其他人使用,并获得一定报酬,那么就成了共享经济。
注意到了吗,其中关键点是“已有物件”和“不常用”,如果脱离这两个点呢?那么就是花大价钱购买,再付费给别人使用,和专职租赁有什么区别?
那么第一个矛盾点出现了,购买共享汽车的钱谁来承担。众所周知汽车在中国的价格一直是不高不低的水平,家用代步车价格通常在10-20万左右,共享汽车无论如何也脱离不了这个标准。
任何极速扩张的企业都脱离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短时间内无法盈利。共享汽车既然是重资产,那么何时收回成本呢?资本等不了,那么死局难免。
接着我们再看第二个矛盾点,汽车是人们生活的空间之一,注意这个空间是“密闭”的。共享汽车也不例外,只不过是许多用户共同使用的空间。
这就存在一个素质问题,如果上一个用户比较没素质,下一个用户该怎么承担这份“大礼”?小编这里也不卖关子,由于共享汽车随用随停,部分用户在车内脱鞋、洒水,甚至大小便。
这种现象并不罕见,根据某社交媒体的“大便”、“小便”和共享汽车结合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可以推断出许多用户都遇到过。
为何会出现此类不雅事情?问题就出在“私密”上,用时这个空间是我的,离开后不关我的事!这关乎素质,也关乎人性,比如美国私家车调查,在自己车中小便过的人不占少数!
这个矛盾点也逃脱不了钱的问题,按照运营成本试算,一辆共享汽车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成本在150元左右。但是实际情况远远超出预期,某平台的实际成本高达每天50-150元!
既然矛盾点这么明显,为何还有人投入到这件疯狂的事业中?难道有什么油水?
谁在笑谁在哭
在共享汽车疯狂发展的那两年,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那就是某些车型定价过高,很明显超出了原本的定位!
我们拿某威推出的车型为例,大小还不如老款桑塔纳,性能方面也不突出,但是各方面都非常适合共享汽车。定价一共布,基础版23万!
相信大家都明白21万在私家车市场意味着什么,完全可以买一款国产入门级以上标准的车型。那么为何还要买这种“老爷车”呢?
别急,人家敢出就不愁卖,某共享汽车品牌大批量购入,价格方面当然享受各种补贴,最终成交价是16万。当然这家共享汽车公司和某威汽车制造商有很深的联系,很明显的“左手卖右手”行为。
这种例子很多,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大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汽车制造商做出的“垃圾”车型,都被大量用于共享汽车。对了,这些车型还有共同点,它们几乎都是新能源汽车。
那么利益从何产生呢?当然是补贴啊!至于补贴是如何洗出去的,大家可以自行脑补。
于是车企赚了补贴,先入局的投资人趁着高点套现,企业老板跟着喝汤,剩下后续投资人欲哭无泪,以及拖欠被拖欠押金的用户有苦难言。
迅速消失的骗局
由于口碑崩坏,运营不利,成本飙升等诸多原因,共享汽车终于在2018年退场,许多都没有活到***开始。
最先挺不住的是主打奔驰、宝马豪华共享汽车的某品牌,在2018年宣布支撑不住成本,宣布停止运营。大量用户表示押金无法退回。
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大量共享汽车公司离场,仿佛一夜之间,到处都是低价处理汽车的广告。而众多追讨押金的用户,只能慢慢等待。
如今还有少数打着共享汽车招牌的公司存在,但是其APP或者小程序上已经没了“扫码”等核心功能,只保留了表单填写,业务类型也变成了传统短租服务。
共享经济生存现状
互联网时代经历了许多阶段,其中共享经济绝对是其中的重点,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4年的共享单车大战,摩拜和ofo在一线城市激斗数年,临退场还卷走巨额押金,留下一地***毛。
之后的共享充电宝如今退守加盟市场,用承包方式苟延残喘,而定价权归于加盟商,让其市场规模越来越小。谁会花高价充满手机?无非是那些苦于手机没电的“韭菜”罢了
最为搞笑的是共享雨伞,因为这是真正的轻资产,运营方干脆变相卖雨伞,毕竟这是一件实用必需品,租不如买,许多人干脆支付押金购买。
共享经济在中国有些变味,对老百姓的便利性也时有时无,消失后大家才发现,原来没有也没什么影响。至于赚钱的那批人,我们只能呼吁,请把押金还给我们吧!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