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是夕阳红产业了吗?
很多人说已经过去的2019年的年度关键词是“难”,对于公众号行业也是一样。
选题枯竭,条漫形式高度重合,合适的编辑稀缺,“日更”更是让人疲惫,转头再遇上短视频和直播的冲击,争夺着人们那仅存一点的碎片时间。
很多公众号从业者都在问:“现在还有人在看公众号吗?”
“公众号是不是夕阳红了?”
我们拿这个问题去问了20多个头部、腰部和尾部账号。
多数被问到的公众号主们都觉得“夕阳红”有些言过其实,但他们都或多或少察觉到,公众号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微信公众号是夕阳红产业了吗?
KnowYourself 提到,现在的公众号更像是单机游戏,人们各看各的,不会再去问“你最近关注了什么新的公众号”了。而且大浪淘沙,有一些突然爆红的小号被自然淘汰了。
WhatYouNeed 则更有忧患意识,认为现在公众号的竞争对象不是其他账号,而是在争夺人们碎片时间的一切。
对于“夕阳产业”,ONE文艺生活有个洞察:在现代人眼里好像只有两种产业,一种是跑马圈地迅速积累财富的朝阳产业,另一种是进去就是等着转行的夕阳产业。
然而自然规律并非如此,朝阳和夕阳都只是短暂的,且这两者之间,有着产业漫长的白昼。
可能公众号主们习惯了增量市场时,在墙上贴个二维码,每天都会有几百个人出于好奇去扫码的好光景。到了存量市场就不习惯了,说到底是被惯坏了。
微信公众号只是过了朝阳初升的时期,距离夕阳红还远着呢。
合适的编辑现在难招吗?
姜茶茶觉得招人不难,毕竟坐拥四五万人的社群,从里面招人得心应手。
而局部气候调查组则没那么幸运,他们坦言:“我们的人不是招来的,而是留下来的。”
对 WhatYouNeed 来说,招人不难也难,只要发一篇招聘推送,简历就会像雪片一般飞来,但合适的几乎没有。
新媒体不再光芒万丈,很多优秀的人看到也不愿意进来试试了。
丁香医生深有同感,随便一个人都能做新媒体的时代过去了,但也挺好,因为做内容本身应该是有高门槛的。
ONE文艺生活说在朋友圈里招人的成功率最大,毕竟在这个行业待个一两年,圈内的优秀编辑基本上就都认识了,招到这些人才算是赚了。
毕导喜欢从自己的粉丝里招人,科学这个领域没有专业背景真的挺难。财经领域也一样,沈帅波对招人感到头秃,哪怕接受采访时也不忘揽才:“希望有识之士千里来相聚一下。”
而对于很多小号来说,也许有合适的编辑,但招人的成本却无法负担。
Mandy(化名)是某娱评垂直号的编辑:“公司算上我在内一共只有三个人,另外两位是老板和商务。为了给读者营造一种‘这个号很大、有众多编辑’的感觉,我会用五个笔名轮流署名发稿,看起来每个编辑有自己的特长和关注领域,其实都是我一个。”
你选题枯竭了吗?
很多创作者认为,公号创作的枯竭是不可逆的。
因为好的母题就固定那么几个,“我们的认知、基因、共同记忆决定了,能引发共鸣的一定是‘老东西’。”ONE文艺生活如是说。
但去年有人问格十三:“同一个选题你已经十几篇爆文了,是不是到瓶颈了?”今年这个人又来问:“这个选题你已经几十篇爆文了是不是到瓶颈了?”
说明好母题的瓶颈是很难到达的,选题不会枯竭,只是创作者的思维枯竭了。
对于这种创作者的枯竭,X博士曾提到:“很多优秀的创作者是有创作黄金周期的,一般在三年左右。”
在这三年里,天赋高的人甚至可以不去吸收新知识,把前半生所积累的好的东西掏出来给读者看,也有大把的人喜欢。
但掏空之后如果仍旧没有源头活水补充,所写出来的内容,自己都不会想再看第二眼。
大杀四方永远是一瞬,薪火相传才是恒久主题。
有未来内容疲惫过吗?
压力大吗?疲惫吗?
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回忆说,自己压力最大的时候,是收到那种很喜欢自己的读者,非常小心地提醒说“卡卡最近是不是太累了,感觉推送没有那么好看了,没关系的你休息好了再更新吧,我们等你”。
而姜茶茶说到这个这个话题,不由得口吐芬芳:“市面上99%的内容都他*是垃圾。一年更新200多篇,可能只有10篇是自己满意的,真的写不动了。”
她之前去医院咨询过心理问题,在医生得知她是做公众号的之后,说了一句“怪不得”。
而本身就是心理咨询师的李松蔚也曾经为了内容疲惫过,但他后来想明白了:
“李松蔚这个号它注定没办法做成一个大号的,它只能在小范围传播,也只会招一部分人喜欢。”
于是选题回归到纯粹的表达欲本身。
在微信公众号上搞新形式了吗?
“新形式”——逼疯了数万内容创作者的梦魇。
H5 火了,现在基本绝迹了。条漫火了,但读者都快看吐了,交互一开始让人耳目一新,现在都是老套路了。
姜茶茶在朋友圈发了个问卷调查,“大家谁不想看条漫了,打个1”。她在评论区收到了几十个1。
试问哪个内容从业者的朋友圈里能拥有这么多1。
姜茶茶说,“很多人都是在为了漫画而漫画,他们的内容其实没有表达出来什么,只是把那些本来用文字表现出来的鸡汤,换了一个形式而已。”
WhatYouNeed 赞同漫画可以提供情绪共鸣,但有时承载不了他们想表达的信息量。
而说到下半年公众号的新宠——SVG 交互。
新的交互只要一出现,就会迅速被做烂,读者看完除了感叹“哇,能动唉”之外,很难记住作者究竟写了什么。
在X博士看来,“表现形式没有高低之分。不必太过机械地给内容升级。关键要看自己想要的表达形式是否适合自己想做的内容。”
晚安铺子则表示,“小号考虑这些没什么用,毕竟漫画和交互的成本那么高,搞不起的。”
形式永远是服务于内容的。
如果为了追求形式而放弃对内容质量本身的打磨,大概就会像柳飘飘了吗说的那样:
“等到退潮的时候,就能看出谁在裸泳”。
2014-15年公众号黄金时期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姜茶茶:我当时从0做一个号,第一篇阅读量2000,第二篇10w+了。
毕导:我当时是清华一名勤恳的博士生,还不知新媒体为何物。
WhatYouNeed:那时候我们还没毕业,像玩一样做着 WYN,现在把 WYN 做成了工作,反而很难做出玩的感觉了。
柳飘飘了吗:那时候还没从业。
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崔斯坦说,那时候只要看到我抱着手机面露痴笑,就肯定是在回复后台留言。
格十三:我16年才开始做的,当时所有人告诉我微信红利期过了。
您的林:啥时候进场都会被人说晚了,今年《时间的朋友》演讲里有讲到个事情:没有了流量红利,也还有苟且红利。等苟且红利没了,总还会有别的红利。写就完了,别想太多。
X博士:如果你再回去读当时大家的文章,很可能会吐槽说为什么这个公众号连排版都这么粗糙?但读完之后却能感觉到字里行间充满了热情。
沈帅波:过去大家从未觉得增长会停止。更愿意花时间研究运营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在内容上。某种程度上,那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但我们今天看到了内容价值的回归,所以今天才是内容至上的黄金时代。
而 GQ实验室 的内容总监 Rocco,在15年时发布过这么一条朋友圈:
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未来还还会继续主力在微信上做内容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采访的所有从业者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原因各有不同,毕导和格十三出于对内容纯粹的喜欢,李松蔚则说他一直把自己的公众号看成哈利·波特的有求必应屋,当你需要的时候你就来这找他。
黎贝卡的异想世界说:“最近有几个大学的老师想用我的案例作为新媒体课程的教材,在参加跨行业的活动的时候,也会遇到很成熟的企业家问我怎么做公众号、玩小程序,我相信公众号还远没有到落山的地步。做内容本来就是我想做的事情,喜欢就继续做,不喜欢可能就不做了。”
和毛利午餐很实诚地说:“为了收入也会继续在微信做,但有一天如果没了广告,自己就写一篇《赚钱了也买了大房子,但是我却失业了》,肯定也会很好看。”
不愿意透露公众号名字的 Mandy 说市面上的娱评号都像是流水线套路生产,而自己想成为那个固执的手工匠人。萝严肃则希望继续在这里做村头大脚超市给大家唠嗑解闷的王云。
也许公众号确实不再是朝阳产业,但“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它变得规范,变得有序,变成了一个“正午产业”。
天色未明时,有人能浑水摸鱼,现在艳阳当空,留在场内的同行们终于有机会去践行那句被说了无数遍的话:好好做内容。
就像沈帅波说的那样,无论何时,内容都是刚需。
也许我们应该乐观一点,因为悲观者往往正确,但乐观者往往成功。
2020年还有更多的行业大小风口,你了解吗?
鸟哥笔记即将在上海举办第五届移动互联网营销峰会,届时友盟+COO吕志国老师将出席分享《2019中国移动市场概览及增长新引擎》以及零一裂变CEO鉴锋老师分享《5步设计私域流量矩阵,1年销售5亿》,解读未来的5G机遇以及私域流量的背后逻辑,不可错过的大佬分享!
赶紧戳阅读原文来抢票吧,1月14日,峰会现场,一起来唠唠~
-END-
作者:GQ实验室
来源:GQ实验室(GQZHIZU)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