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优质运营」
因为疫情原因,相信打乱了很多运营人原本的计划:跳槽。
这次更新,是站在原计划跳槽或者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朋友的立场阐述的;对于目前尚未有明确打算的朋友,这篇文章也可以成为你的参考。因为,跳槽这件事是每个人职业生涯中必须的一环,和读书选学校大同小异。
如果从大数据层面来看,疫情多少都会对跳槽产生直接影响,或者企业招聘需求减少、或者企业趁机压缩对于候选人的薪资期望值。
但是这段时间,我及身边的朋友结伴而行,“反其道而行之”,证明了一件事:
作为一个“好”运营,你在市场里的价值体现,受外部因素影响的权重会极低,反倒是自己一直依赖的那些“自变量”,才真正对最终结果产生导向性。
有哪些自变量呢?
- 项目经历
- 有案例支撑的方法论
- 自身在运营周边领域的积累
- 个人的认知水平
- 面试中有规可循的“灵活性”
- 工作经历、教育经历
这些变量中,貌似只有第6点不可逆(可以选择再教育、或者去大公司镀金),其它方面短期内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调整。
01
项目经历
项目经历几乎是一个人求职过程中在能力评估层面排名第一的考量因素。
我们经常说:看一个人在面试中是否“皮实”。“皮实”这个词从项目层面来说,就是你的项目能够经得起推敲、经得起面试官对你抽丝剥茧的“盘问”。
有时候,你在回想自己过往一年工作经历时,发现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拿得出手的自己亲自操盘的项目,或者有个项目值得拿出来说但自己仅仅是一个弱参与者。
这个时候你会面临两个问题:
对于这一块的最好解决方案是:静下来、深度思考、从头到尾认真回溯项目中每一个细节。
这里可以用star法则去梳理:
以上4点是对于一个完整项目的必须项,而下面4点则有机会达到甚至超出面试官的预期:
为什么提到(4)将项目和业务、甚至公司发展关联一起,找到更高一层的项目背景,以及这件事对于业务和公司层面带来的预期收益,体现出你的全局观?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面试官,我问,你对于互联网这个大行业里,在不同领域跳槽,持什么态度?
他说,如果你做用户增长的时候,只是站在产品可增长点去思考问题,比如这个按钮应该放在哪里?这句文案怎么写?这样的话,你的发展路线是很窄的。但如果你能抽离出去,站在业务全局去思考增长这件事,那你就很容易成为20%的增长,对于换行来说没什么问题,因为你已经学习从具体业务中抽离出去,业务本身的陌生感,不再是你的最高门槛。”
所以,这里也顺便跟运营同学们说一句:也不用太担心换行。
因为我认为项目经历最为重要,所以再在这一块多说一些,在介绍自己的项目时,一定要记得两点:
1)要有策略,但更要有有效打法
什么是有效打法?
比如说用户生命周期运营体系,你的策略是通过数据分析找到关键数字指标,引导用户朝着关键数据指标成长,这个大策略是没问题的。
最终你落地的内容肯定也很多,但是最有效的打法是什么?
是具体到某张优惠券?还是某条文案?还是某个抽奖活动?
在讲述自己的项目经历时,如果遇到资历较深的面试官,他会给你机会让你把你提前准备好的长篇大论说完,但你也要做好你说的越多他可深挖的内容就越多的准备。
2)觉得项目很简单,无法纵深,要反思
这点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可能没有完整参与、深度参与;或者你操盘了,但是事情很简单,你一直浮于做事,没有花时间去思考。
我举个例子:
发短信,如果面试官问你:请求成功率?下发成功率?回执率?退订率?不同类型文案的转化效果?不同类型用户的日常回流百分比?这些你能说出来吗?
其实发短信再简单不过,相信所有做过运营的同学都发过短信,但“发过”与“会发”之间还有一道鸿沟。
如果你能把发短信这件事理清楚,最终你通过优化提升了短信发送成功率、降低了短信成本、提升了ROI,这就是你的思考。
02
有案例支撑的方法论
这点,我认为很重要,但不必须。
对于不同工作年限的同学,面试官的预期不同,对你的要求也会不同。
但有案例支撑的方法论,可能会解决两个方向的问题:
为什么这一点并不必须,但是我放在了重要性排名第2的位置?
因为运营岗位,入门门槛较低,导致从业者水平良莠不齐;但最终这个职业的上升通道和其它职业相仿,金字塔上升型,可能只有20%的运营能够走的足够远,能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拉的足够长。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提升对于方法论的总结,能够在扎实做好工作的时候,稍微比同龄人走的快一些。
网络上大家都看过“35岁就有职业危机,35岁的运营只能去做微商”,虽略显浮夸,但本意相同——到了这个年龄,没有做到这个年龄该做的事情,可能机会就会少一些。
怎样能成为一位拥有案例支撑方法论的运营呢?
1. 学习方法论
总有些同学没有机会去真正实践一些方法论,但这不耽误你去学习,起码大家都知道的那几套东西,你要有。
我还未毕业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件事:因为那时候移动互联网还不够发达,我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上的运营类文章都复制粘贴到word文档里,然后打印成册,一篇篇学习,学习了很多方法论。
这些方法论,直到我毕业后的第二年才有第一次实践机会。
当时,我们需要做一个用户成长体系,我说我来做,并且感觉很牛逼的说出了RFM模型之类的,然后leader就问我一句:你做过吗?我说没有。
但是leader看到了我的热情,交给我去做。
实际做的过程中,并没有用到RFM模型,这也告诉我们方法论到落地层面,中间还有很多现实考量。
最终我把成长体系搭建了起来,在我后续针对这个项目做复盘的时候,我提到了北极星指标、提到了Aha moment、提到了magic number、提到了Hook模型。
而这些,就是我先学习,后续找到实践机会的最佳案例。
2. 找机会实践
其实在上面我已经提到了找机会实践的案例,在这里单纯告诉大家:
i.方法论不是万能的,千万不能在有机会去操盘一个项目的时候,直接去生搬硬套一个方法论。
比如RFM模型,原本是电商领域常用的方法,R=最近一次消费时间、F=消费频次、M=消费金额,如果你们是一款内容型产品,那可能R=最近一次阅读时间、F=阅读时长、M=评论数,方法论的具体使用,需要结合业务特点去灵活调整。
ii.有了方法论,可能会在你接手一个项目初期的时候,帮你更好去梳理思路和行动框架,起码在方向上不会有太多问题。
以上就是我在负责搭建一款产品的用户运营体系时,第一时间做好的导图,大方向都是正确的。
拿着这个思路,团队内需要讨论的是当前资源和业务目标下,哪个方向是第一优先级,进而在该方向下进行落地策略拆解。
iii.增加你的自信度。
这点就是你自己多积累,不论在具体项目实践中还是跟团队业务沟通中,自己不会发怯。
保持自信对于职场人来说,应该是个人工作模式中第一要义,我认为比控制情绪还要重要?
3. 将项目经历与方法论融合
感觉这一块有点像拆书方法论:RIA,先read(阅读),再interpretation(引导促进),最后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
就是你已经做过了大量的运营工作,但是你过往并没有过系统化的沉淀,可以趁机把过往做过的项目沉淀下,看是否可以方法论化。
有一个需要提示的点:并不是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能拆解出一套跟市面上流行的方法论相吻合的内容;但是你可以形成类似下面的方法,这个方法可能比你了解用户生命周期体系、AARRR模型、LTV、全定量增长模型,还要重要。
比如,你经常做运营活动,你拆解出“十步做好运营活动”的方法论:
“活动目标、预算、玩法、交互、设计、研发、资源盘点、活动推广、数据监控、复盘迭代”
除了这网络上冷冰冰的方法论,很多运营方法论是没有概念定义的,每个自己总结出来好用、可复用的经验,都可以成为方法论。但千万不能唯方法论是从。
03
自身在运营周边领域的积累
这个我不用多说:学习嘛,终身学习。
作为面试官,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候选人挺优秀的,问的问题都回答的还行,但是就是没有让我心动到立马决定要他的临门一脚的理由。
同志们,是不是有很多小伙伴都遇到过?觉得自己面试表现挺好的,就是没了下文?有没有?
根据我多年的实践经验,这个时候,你的日常积累就会体现出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跟一位面试官聊完之后,可以扯到oppo、vivo的广告策略,可以扯到品牌宣传用户心智。
还曾遇到一位面试官问我:你觉得,如果让你给微信提三点优化建议,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优化?
说实话,微信的这个题目,我是万万想不到——因为现在面试官通常会看你在用一些什么样的小众App,看你是否有好奇心,是否热爱学习。
但正由于我日常喜欢体验使用其它小众产品,我把几个比较好的功能直接结合微信的定位给了建议,而面试官也很满意。
具体积累什么内容,需要结合自己从事的工作和兴趣。但有一些通用类的,可以给些建议:
- 读书,如果你不爱读纸质书,可以听书
- 知识付费,虽说知识付费是在帮你规避焦虑,但有些课程的优秀不可否认,比如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30讲》
- 体验,每周体验1-2款小众或新上架的App,如果你恰好有记录的习惯,写一些更好
- 交流,特别是跟年轻人交流,身边实习生的交流,学习他们的交流习惯,帮你保持敏锐
- 总结,能写最好可以写下来,自己申请个公众号,没人看没关系,自己记录
04
个人的认知水平
这点也许比较抽象,提升认知,好像是个人都知道的词,但:
这些都是一步步拆解来的问题。
前面两个问题,大家可以去网络上看一些大佬的观点,比较推荐搜狗CEO王小川,猎豹CEO傅盛,得到李善友教授。
关于第三个问题,我稍作解释:
这里可以理解为“为什么一些前辈指点我们的时候,大都推荐我们去看哲学、历史方面的书籍”——因为从这些书籍里可以探寻到一般性的规律,而这些一般性的规律,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了这些一般性的规律,你结合自己的现状,就更容易得出自己当前的位置,以及接下来的行动方向。
这里有点玄学,好像我感觉自己身边的朋友认知就稍微高一些;在同样的岗位上,虽然能力可能不如看到本文的朋友,但因为认知水平,拿到了更高的职位和薪资。
举个认知在行动层面具体案例,比如面试官问你未来的职业规划,你说我希望做组长、做总监,这些都没问题,这个答案也是普世认知里的规划方向。
但稍有认知的朋友,可能会这么说:
“3年内,我希望成为用户增长方向的运营专家,5年内成为XX领域的商业操盘手。
具体解释来说:成为用户增长专家,需要我在这个领域有更多沉淀,并且能够接触到的业务模型越复杂,对于专业能力的提升越有帮助。
这样的话,如果恰好你现在换行在看工作机会,也可以帮你把换行这件事带来的面试官问题给解决掉。
那5年内你希望做操盘手,操盘手不仅需要有用户增长能力,不仅要关注产品用户量级的增长、业务体量的增长,你还要关注业务有没有新的增长突破点,带着业务更好的发展。
围绕商业操盘手发展方向,除了现在一步步打好增长功底,自己也会关注产品、关注行业信息。
你通过这么一段总结,整体升华了你的目标。最终呢,专家和商业操盘手也正好分别对应了组长和总监职位。”
05
面试中有规可循的“灵活性”
这里对于“灵活性”度的把握,是很需要实践经验的,所谓实践经验,即你需要多参与面试多总结,或多做模拟面试。
总之,只是看网上的面经和他人的总结,是无法100%解决问题的。
这里,我说几条可以做到“灵活”的基本原则:
举几个常见问题的例子:
答案大家先各自思考吧,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合当场的回答。
06
总结
1)现在的运营工作越来越精细化,方向越来越多,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运营,成为一个“好”运营,需要各位去思考。
2)跳槽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甚至不是第一选择,但当你准备好跳槽时,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你拿到更满意的offer。
3)本文提到的几个方向并没有对影响跳槽面试的因素做枚举,所以并不代表学习了这些就100%解决问题。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