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的产品经理
有言在先
做事、做人,都有两种态度:理性和感性。在职业生涯的前几年,也许做一个纯粹理性的产品经理,更为合适。
一起去做产品吧!
产品经理的三个阶段
每个产品经理的做事风格可能都不一样,但是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理性地做产品和感性地做产品,它们并不是矛盾的。一个产品经理新人,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可能要经历从感性->理性->感性这样一个流程。
❶ 初级阶段:感性做产品
一个产品新人在职业生涯的前几年,往往会用感性思维做产品:A.你很喜欢体验一些竞品,然后好的功能,你喜欢不问原因的Copy过来。
B.你喜欢说“我觉得这个应该这样做…”,主观地说出你的想法,也许你是对的,但大部分情况你是错的,因为刚开始,你的直觉不准。
新人容易感情用事,而且年轻气盛不容易被别人的观点说服,但是新人没有阅历、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你的直觉往往是不准确的。如果没有及时转变思路,新人很容易瞎忙。
❷ 中级阶段:理性做产品
初 级产品经理解决问题时,目光往往局限于个人(很多时候甚至你只盯着自己)。当你不断打怪,不断踩坑,攒经验升级后,你的目光不再局限为个体了,你开始理性 地看待用户需求了。单个用户的需求千奇百怪,为个别用户设计产品没有意义,特别是产品新人往往是在为自己的需求做产品。中级阶段的产品经理,能将眼光放到 整个用户群体上了。每个用户的需求千奇百怪,但当用户聚集为一个群体后的需求,往往是比较统一的。
理性地做产品,最重要的事情是相信数据的力量。你应该从数据中看到用户的需求,因为这时候你的直觉依然是不准的。你的产品设计一定要有反馈:从产品的各种数据中找到直接的反馈,从用户各种评论中找到间接的反馈,然后根据这些数据整理模型,有目的地提升产品魅力。
❸ 高级阶段:回到感性
有 一天,你终于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你做过了不少产品,一款产品也许在你的眼中全部都是数据,这时候你开始回归产品的本质,你敏锐的眼光能够看出 一个产品能够解决的用户需求。也许你能够从本质出发,从文化、人性等角度思考产品需求。数据也许能告诉你这个产品是否运行良好,但是从无到有地做产品,还 是需要产品经理回归感性。
● ● ●
理性做产品的第一步:用户调研+数据建模
如何从感性做产品转变到理性做产品呢?第一步,也是贯穿始终的一步,就是用户调研。每个产品经理都知道用户调研的重要性,但是具体操作时,却又往往难以执行下去。如何客观、理性地做产品,用户调研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
❶ 苹果真的不进行用户调研吗?
一 些人可能会说:用户调研没什么卵用,乔布斯说他从不进行用户调研,因为用户根本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直到你做出一款让他们尖叫的产品,用户才会知道这东西 才是他们想要的。但是苹果真的不进行用户调研吗?恰恰相反,iOS系统每天都会上报无数的数据给苹果公司,苹果公司依此会进行iOS系统的产品更新。苹果 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根据一些客观的数据提炼出用户真正的需求,所有的产品大师都是这样。
❷ 1000 100 10非常难
1000 100 10是张小龙提出的产品经理进行用户调研的一个方法,每周看1000篇帖子,100篇博客,进行10个用户调查。但是一些简单的事情在具体操作的时候非常 难,真正能做到1000 100 10的产品经理非常少(Glen目前也没有做到,之后这方面我会加强)。认真的用户调研常常会提炼出非常靠谱的用户需求:Glen在大学时有一次做产品设 计,是一款O2O产品。当时带着团队进行头脑风暴,但是能够想到的需求别人基本已经实现了,场面陷入死局。迫于无奈Glen选择了一个非常笨的方法:将竞 品淘点点在广州地区的所有店家的用户反馈评论全部看了一遍(几千条),然后分类、归纳,最后得出了很多很好的用户需求。
听用户的声音+产品的数据反馈=靠谱的产品设计
● ● ●
理性做产品的第二步:正确地敏捷
产品新人容易没想清楚问题就急着做事,最后忙了半年,没用!其实是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敏捷开发,导致事倍功半,产品成功与否只能看运气。
❶ 错误的敏捷
很多人理解的敏捷开发是你有一个想法,然后快速出方案,快速开发,快速迭代。如下图:
这种方法不能说错,不过很多时候你往往没有想清楚你为什么做这件事(再次强调黄金圆环法则),归根到底,你还是在凭直觉做产品。前面已经论述过了,产品经理的直觉有时候是不准确的。所以这种方式做产品,成功与否就是碰运气。
❷ 修正后的敏捷
前 面的那种敏捷开发模式,是大部分人理解的敏捷开发,简单来说,就是1天出方案->1天出交互->1天出设计->12天开发,两周的开发 时间,没有数据预估、没有订立目标,产品最后也可能成功,但大部分情况是产品反馈不好,但又不清楚如何改进(因为没有数据预估),盲目地不断进行敏捷开 发,最后团队都在盲目中磨尽了热情。对敏捷开发模型进行简单的修正,即可极大地提高效率:
在输出方案和落地执行之间,增加两个关键步骤:建模预估+制定目标。你的工作模式改变了:1周出方案(包括建模+制定目标),然后根据关键数据因子和目标, 将需求点进行优先级安排,分配到几个小版本中,然后剩下的1周完成当前版本的交互+设计+开发。先花一周时间进行方案的设计,磨刀不误砍柴工,最后得出的 方案能够说服团队,凝聚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刘飞,微信公众号:liufeinotes,原嘟嘟美甲联合创始人,锤子科技产品经理,豆瓣《最好的时代:可能是最真诚的创业日记》作者。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