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营销活动的好处 有哪些(为什么人们如此热
9月4日,一句“美酒加咖啡,就爱这一杯”的广告语刷屏网络,作为此次营销的主角瑞幸和茅台,再次展现了他们作为知名品牌的营销能力,它们的合作促使其打入年轻人与中老年人这两个很难同时相交的群体中,这波营销属实赢麻了。
相信此次事件又将成为一次经典营销案例收录进商学院的课程里。这几天人们通过新闻报道、朋友圈等渠道都在帮它们做宣传,不论新品好不好喝,反正热度是有了。
近些年,类似地营销手段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商家需要品宣、需要提升商品销量可以理解,他们的营销方式也非常成功,消费者不仅不反感还很热衷参与这场它们制造的游戏,这是否让你无法理解呢?
网络上有句话流传甚广:男人怕穷,女人怕老,小孩怕笨,老人怕死。这句话简单明了的显示出,在社会里对不同人群的角色定位和要求是不同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看看各类营销广告就知道:
针对男性的营销围绕着女人、房子、车子,这些都需要票子;针对女人的营销是制造容貌焦虑、身材焦虑、生育焦虑;针对孩子的营销是补习班、兴趣班;针对老人营销是保健品,理疗仪。
可怕的是大家好像已经接受了其他人给我们的定位。营销广告的影响**性比我们想象中更深远,人们参与各种营销活动,与其怪大家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被商家牵着走,不如说是人们掉进了早已挖好的坑而已。
男人或者说大部分年轻人怕穷是表面,更深层的恐惧是害怕与同龄人拉开差距,融不进群体,掉队,穷就没办法消费,而消费是一个符号,一种身份信息;
女人怕老,好像是女性爱美的天性作怪,实际上是女人的外在形象是她们在男权社会获取条件的第一资本,也是被极端女权展示独立从而利用洗脑正常女性的手段;
老年人害怕死亡是其一,更深层原因是他们怕成为孩子的负担,变成一个没用、没价值的人,价值感缺失后好像每天就是在等死;
小孩怕笨,应该说是家长们怕孩子笨,考不了高分就上不了好学校,上不了好学校就找不到好工作,这个逻辑链条一直萦绕在父母的心头;
这些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不是凭空出现的,很多时候我们的心智受到外界信息的灌输,长时间经受大量的信息轰炸后,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为什么人们这么容易中招?这是因为所有营销事件就是为大家量身定做的,就像设计游戏、短视频的那帮人,他们深谙行为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社会学等,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去设计相对应的风格和玩法,抢占你的时间。
营销活动也是一样,而且打入不同人群内部的方式几乎是公开的秘密。请人当水军发帖、排队、种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起初让人们知道有这件事的发生,然后通过各种手段造成一种很热闹的景象,进而吸引其他人好奇参与进来。
做营销无非是两种目的:品牌宣传和刺激消费。营销是覆盖全年龄段的,参与营销的人也不分男女老幼,特别是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所有人无处可逃,从小到老,从生到死,你的一切行为无不被营销捆绑,在可预见的未来只会更加严重。
讽刺的是,年轻人嘴上说不喜欢被定义,却一直在被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定义且不自知,老年人喜欢对年轻人说教,传授生活经验谨防上当受骗,却被另一帮年轻人诈骗;男人会说女人陷入了消费陷阱,把钱送给商家,女人会说男人不修边幅、不解风情,别以为几个臭钱就了不起。
互相嘲笑,互相看不上,互相被攻击,互相被营销。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现在的营销手段也很高明,由于直白的打“硬广”让人反感,所以许多营销活动就是站在“你”作为人的角度传播营销内容的,例如讲故事,赋予意义。于是一个人要想拒绝营销会有三大考验:
首先是个人层面,要抵制广告凭空给你创造的伪需求,控制自身欲望,不好奇,不从众,不羡慕;
其次是社交层面,现在的活动基本都带社交属性,不参与其中会面临没话题的尴尬,不合群的印象,久而久之,不参与的人和喜欢参与的人变成了两条平行线;
最后是社会层面,这是终极考验,我们都知道消费促进经济流动,很多地区也需要靠景点,特产需要靠消费拉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用多种营销活动推动,所以你会看到不仅是商家资本做广告,连官方也会加入进来宣传,打通消费观念,官方的背书一定会使得更多人认可,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哎,就此打住吧。
我们这边越热闹,他们那边越开心,撕扯、对立、不团结反而利于消费,在每个群体里都有钱可赚,还能随时通过策划不同的营销手段刺激一波又一波消费,人们还心甘情愿的当水军分享推荐,你不参与其中反倒有些怪了,不得不服啊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