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越多,产品经理的能力提升越快吗?
最近通过核算自己的考勤打卡,发现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产品经理,平均每天工作有10.5个小时,觉得自己顿时成为劳模。然后与几个产品同学交流,原来不少同学每日工作都在11个小时左右,周末加班更是一种常态,这样对比下来,实在是汗颜。
不过,在这种强度的加班下,我发现最近在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态度上有了不小的下滑,总体表现压力大、效率低、容易烦躁、提高缓慢,无法更好地处理日常事务,经常忘记琐碎的事情。为了让自己有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周末都会利用时间去和朋友游玩,放松压力,结果是越来越累。WTF……
那么,今天就来聊聊关于产品经理自我提升和加班的话题。
精英找方法,笨鸟靠加班
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上,查看一些专栏作家,不难发现,那些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大神,分享的作品都是带着不少的干货,包含着他们的产品思维、产品方法论、情景分析以及一些自身的工作经验,甚至还有通过工作中的细节拓展出来的种种情况。比如,我经常看的一位专栏作家“浪子PRD”,业务性、功能性产品经理,原型设计干货满满,我在初期画原型和写PRD的时候,借鉴他文章中不少的方法。
有了这些符合自身工作特性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体系,做起事情来就变得游刃有余。即使是遇到了相对困难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自己理论体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就是为什么任何的高级产品经理都会讲到,“产品经理就是来解决问题的”,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模型支撑、没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法,那么成为高级产品经理还是遥不可及。
这里的笨鸟不是贬义的意思,而是指那些在初期通过加班而不断学习提升,达到自己理想状态的人。回头接着说,看着产品新人分享的文章,多是分享自己走过的路——艰辛、不易,包括我自己,在前期都是靠加班一点点摸索,在工作方面:写文档、画原型、管理需求、管理bug、项目管理(版本迭代)、沟通、一些分析方法(包含:商业模式分析BRD、市场分析MRD、内部外部资源分析、人员分析、竞品分析等),所有都要接触,所有都不精通,而这些当中的大部分工作,多半是在加班中完成的,质量还一般。
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
因为产品初期,很容易被琐碎的事情耽误大量的精力,比如:问问题、和同事沟通、写一些日常文档、开会讨论等等,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自身的进步,工作量的上升,琐碎的事情越来越多,反而拥有整1个小时不被打扰的工作时间,都成了一种奢望。对于我而言,这种情况是经常遇到的,整体算了一次,每天能深入自己本职工作(写PRD、竞品分析、数据分析、功能深入、需求分析)不会超过2个小时,而真正去完成这些工作的时候,都是在加班中,无人打扰,静心思考,最终一步一步搞出来的。
仔细回想这半年来的工作,貌似经常是这样,工作赶工作,正常的工作时间确实是无法完成一个高质量的结果,对!这里说的是“高质量”,产品经理在工作中,完成一份较为完善的工作是需要时间、精力的付出,这个付出一般都体现在加班当中,通过加班可以更仔细的去考虑一件工作,更容易不被他人影响,更好地保证产品的质量。
难道日常中就不能提高了吗?
其实也不然,这里只针对于执行层的产品经理,我们每天做的工作都是在提高,一部分是隐性的,比如:沟通能力的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口头汇报的能力、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另一部分是显性的,比如:PRD|MRD|BRD、原型交互设计、业务逻辑图、竞品分析报告、数据分析报告、工作汇报。
我们往往看到结果,实打实能看见的东西,运营数据的提升、工作进度的推进、别人的反馈(老板、同事、用户等),作为产品经理,只要做了这方面相关的工作,那么在经验上一定会有提高,我们的每一步都在完成上面乃至更多的工作。
今天你让技术理解了开发功能的意义,你的沟通能力+1;前天,你配合运营策划了一场互动,得到了积极的反馈,你的策划能力+1;需求评审,你设计的功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你的文档、逻辑、演讲等+1……通过这些日常的积累,我们的才能力慢慢的提升;有人会说,那为什么我做了这么久,还是没有感觉呢?原因在于,你没有形成自己的方法,或者说你没有形成自己的产品思维。
如何在工作时间提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你的每一步提升,都是在日常中的细节不断的深挖细凿,不断对每一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延展。
1、深化细节性的工作
举个我前后编写PRD文档的例子:
(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即可查看大图)
最开始从网上扒下来一份文档,照着开始编写,后来通过和技术、UI、测试的磨合,逐步改变内容,将各岗位最容易理解的部分,重点展示,结合项目管理的经验,深入细化工作,确定每一步的交接。以上,就是对细节上的处理,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一份文档,对于项目推进或是产品迭代的意义,千篇一律必然是无法应对各种情况,在日常中不断的去尝试新的方向,有助于提升产品感,随着自身对产品理解的加强,对细节的把控也会越来越强。当然,我的经验也不适用于所有人,网上关于大公司的文档有很多,也更全面,阿里需求管理模板、腾讯项目总结报告、腾讯产品评审意见表,查找一下不难发现,如果需要找我要一份。
任何的工作只要你想,便可以不断的深入,这也是为什么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有不同的方向,业务型、功能型、商业型、需求型等等,你适合做哪个方面,便可以逐步向这个方向靠拢,学习更专业的知识,强化优势,提升不足。
2、合理的规划时间
每天早上,我都会提前半小时将一天的工作制定下来,虽然知道多数情况下,无法100%的去完成,但这是一种习惯,让我不至于跑偏,这几个工作的意义在于,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琐碎的工作耽误太长时间,解决每一件日常工作后,抓紧时间做好今日规划的工作。建议每日制定工作计划的时候,确定每个工作大致需要的时间,完成的时间节点,紧急重要程度,然后按照顺序一个个去做。具体可参照四象限法则。
这里提供两个方法,不懂的可以自行百度:
3、总结自身的方法
吃饭用筷子,洗脸用水,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不用去想就能够实现,对于产品经理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了方法,做起事来一步到位,没有方法,求爹告奶无从下手,方法的来源有很多的途径:书上的精华、论坛的分享、学院的视频、大神的经验,不过这些都是别人的东西,你找到了可以看、可以学、可以试,但不是你的,照猫画虎,东施效颦结果不言而喻。当你尝试去用,学会使用、用的顺手、能出成果的时候就变成了你自己的方法,下次需要的时候,一套自己的流程就顺利的走得下来。
线上或是线下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方法论、经验论,今天去李家明天去王家,最后整的自己不伦不类,每一个都有尝试,结果每一个都走不通,只有那些长期深耕于一个领域的老师,才适合初学者从头开始学起,因为他所能提供的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点,而是一点一滴,即使你无法照搬,也可以从中学到标准,了解什么样的才是符合预期的结果。
方法要定期的总结,我们从各种渠道找到的资料,多数被我们放在了收藏夹中,一次翻过后再也不见使用,或是匆匆看过,里面到底有什么也不太清楚,只知道别人都收藏的东西肯定ok,我也来收藏一份。其实,每周定期看看自己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助于强化知识的记忆,等遇到了这种情景的时候,可以联想到自己在某日有过一丝的了解,大脑中有了印象,需要的时候可以准确的找到。此外,总结网上的方法,有助于自身的消化和吸收,可能前期看到却没用到,后期总结的时候,用到了这种方法,可以产生知识的共鸣,进一步理解文章中的含义,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最近在总结关于数据埋点的方法,网上收集了不少的资料,等到方法成熟且应用于实际产品,到时会具体分享其中的过程,包括方法查找、方法整理、应用实践、效果的反馈、后续跟踪等一系列操作。
压力与提升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互联网每天都在逼赶着我们不断的向前,一旦停止了脚步,马上就会被新的浪潮拍在水底。从产品小白到产品经理,没有这些工作压力,我是无法再短时间内学习到种种的方法,接触到更深层次的理论,了解到更全面的信息,感谢初期的那些个日日夜夜,加班奋斗在一线,保证产品的质量。说出来,产品经理前期的提升都是靠加班加出来的,这句话一点也不错。
事实证明了,靠玩来解压不是一个最合适的方法,因为精神上和工作上压力以至于心累体乏,导致无法进一步开展工作,提升的速度也就相对变慢。这时候泄压的方式就变得尤为重要,最近通过早上跑步或是晚上散步,心态逐步趋于平稳。在上班中,将工作势头减缓,以多带一的思想进行工作(一件事情,通过多次交互,达到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以输出最合适的解来代替输出当前可执行最优解,让工作回归稳定。
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摸索和练习,按部就班地做事,撑过每一个关键时期,那么等有时间回头看的时候,这一路也是十分精彩。
作者:zouguokana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