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42天,朋友圈现象级产品分答是怎样做出的?
分答第一天上线的时候,姬十三并没有想到这个小东西会如此爆红。它的开发只用了10天业余和周末的时间,而上线后一个多月里却获得了1000万微信用户的访问。朋友圈刷屏、众多明星加入、王思聪在分答上挣了20多万,让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产品。
也正是由于分答的火热,众多投资方找上门来。与此同时,在行的A轮融资已接近敲定,而最终在元璟投资和红杉资本之外,王思聪的普思投资和罗辑思跟投了在行&分答的A轮投资。
今年,几个代表性案例的出现,知识服务的大势渐起。然而,分答的火热也并非仅仅依靠趋势就能获得如此的成绩。截止6.27在行&分答召开发布会,在短短的42天中,姬十三和在行做出如此火热的产品,我们不禁好奇,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1、微信是个实验场
当音频的形式在一次头脑风暴中被提出后,姬十三做分答的思路被打通了。此前,他一直关注问答和知识变现领域的进展,希望能在在行的体系中,做出更轻量的知识分享变现产品。而他们想到用一分钟音频回答提问,再加上“付费偷听”的机制,来设计分答最初的版本。
在行的App迭代周期一般是15天,为了快速上线验证用户行为,姬十三决定用更轻便的微信服务号来开发分答。项目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用微信服务号开发产品,产品修改能即刻上线,还能用朋友圈快速扩散引流获取用户。
姬十三拉上了在行团队中几个产品和技术人员,平时就利用晚上时间,而周末则搞起了封闭开发,用10天做出了分答的雏形。
5月13日,分答内测。改了两天bug之后,5月15日,这个由H5做成的小产品跨出了内部微信群,被转到了微信朋友圈,进入公众视野。这是个快速迭代的过程。分答曾经上过一个新首页,10点钟上线,11点钟后端开发人员发觉数据不对,比想象中差很多,姬十三的决策立刻就能做出,新首页立刻被换掉。
5月18日上线第三天,增长势头迅猛,姬十三决定把在行全部能够投入的力量都集中到分答上,其他事项压缩到维持运转即可。这时分答还只有简单的语音问答功能。
最初,姬十三他们也担心这个东西会不会像4月1日上线的值乎一样,第一天很多人涌进来,再后来玩的人就少了。但后来的情况出乎他们意料。
2、自然扩散之上,推一把
产品冷启动同样需要运营不断给它助推的燃料,送这个产品走得更远。而过去,很多现象级产品仅靠产品本身,运营并未起到助推作用。
分答第一周扩散的人群是科技圈,包括从业者和媒体人。在行行家和果壳网的科学传播作者资源也被姬十三调动起来。在过往,这些群体都已经积累在果壳、在行相应的微信群中。分答一出,纷纷试用起来。而知乎本身也积累了大量各个领域的专家和意见领袖,而一个业内的说法是,分答也拉出一个知乎专家的名单,邀请入驻答题。
第一波群体在朋友圈分享后带来了更多的用户。上线后第二周,一些名人受邀进入分答,比如史航、东东枪这样的名人,而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中的一些知名辩手则自发地玩起了分答。要突破互联网的圈层,向大众中扩展,分答需要撬动明星和大V等资源。在第一周时,团队有一次在外吃饭,巧遇台湾一位知名主持人穆熙妍,于是便上去搭讪,也邀请她来玩分答。两周后穆熙妍来了分答。
第二周中,分答邀请明星也并非所有能立刻得到回应,明星以及其经纪人会有更多的考虑和顾虑,如果品牌的声量还未打出来,即使有人脉也难撬动。但是经过第二周分答产品热度的上升,他们发现借着势头明星邀请的难度降低了。第三周中,汪峰、章子怡、海清等等一些明星开始陆陆续续入驻。
第三周晚期,传播上又出现了一个高潮,王思聪也玩起了分答。姬十三曾经与王思聪打过一次交道,在一次活动后的聊天中姬十三得知,王思聪其实早已知道果壳网,他还谈到他看过一本小众科普书,叫《what if 》,这也让姬十三颇感惊讶。这一次推广分答,姬十三也给王思聪转发了分答产品。王思聪在分答上回答了32个问题,获得了23.8万元。看到了这条新闻,很多用户慕名而来。王思聪的名字不仅吸引了普通用户,也吸引了更多的名人。至此,传播势头已势不可挡。
第四周,分答上线App。微信版尽管门槛低,不用注册,仅需用户微信授权即可进入开始使用。但是,微信端的分答入口较深,需要搜索才能找到分答这个服务号。而推出App后,用户有了更多更方便的选择。
“名人策略”裹挟着大量用户进入了分答。而为了加速让更多的人知道分答,打出分答这个品牌,他们也在第五周开始在北京、上海投放分众广告,以“生命分答”为主题做品牌活动。大量的明星名人、意见领袖参与进来,以生命最后60秒的主题来回答在那一刻他们会想到什么。姬十三说,“我觉得当事情能快速增量的时候,我们就把资源投进去来快速地抢占这个市场,打一场闪电战。分众是最快的方式。”
分答是一个理论上人人都可用的产品,用户群体并不是垂直的。所以它可以利用大众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推广,而不必担心作为垂直产品在大众媒介上传播、浪费广告费的问题。
到了发布会这一天,分答共有1000多万微信用户登陆体验了产品,100 用户为内容买单,交易金额1800万。它已经超出了互联网圈,成为了一个现象级产品。
从产品层面看,分答很容易复制,它火了之后也会吸引其他竞争者的目光。但姬十三则认为,“做一个产品不是纯功能上的东西,它是品牌、运营等等一体的东西,每一个好像都有可能被复制,但加总起来,就是一个高门槛。你得有一个比较强的品牌作为背书,你得有一个知识社区作为根基,你得有快速的产品和研发能力,你得有机会利用微信进行开发,你得有大量大V名人资源,这些加总到一起复制的概率就没那么大了。”
值得注意的是:分答之所以能把运营层面拉动起来,是因为在行之前就是以人为核心在服务的,整个团队有人专门负责BD人,运维、运营、客服体系。分答将整个组织架构移植过来,员工的定位并没有变,否则在这么短时间内,员工是适应不过来的。当第三天起姬十三决定把公司能投入的力量全投到分答上时,他发现人员是一一对应的。
3、分答的点子也有脉络可追溯
在做在行的过程中,姬十三定下了三个方针:以人为中心、交易即社区、知识即服务。
在行是以人为中心的组织模式,人的身份和服务是在行突出的重点。而交易即社区、知识即服务,最直接的解读是知识变现,离钱更近了。这也源于姬十三对创业本身的反思,他做果壳网的时候,大家相信先圈起用户,不用想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有了用户一切都有了。而现在,投资方更注重交易结果,更看重商业模式。
在行已经是对商业变现思考后的结果。做的是线下和远程一对一经验分享,而在行中的“吱”这个功能是学员付费悬赏,求行家解决问题。更轻量级的产品,能更高效地付费分享知识的产品则是他们希望拥有的突破口。
做在行的同时,姬十三一直关注AMA模式(Ask me Anything),这个模式起于Raddit的一个版块,用户在这个论坛板块上向受邀而来的名人提问,任何问题都可以,名人会挑选回答。自去年12月份开始思考AMA,每个月姬十三都会组织一次头脑风暴来讨论。
后来今年4月,一次头脑风暴中,语音的形式被提出来。
文字问答在产品上并没有创新突破,且不容易收费,但音频能突破文字的限制。语音使得对话更亲密,更定向,更像服务。文字不太像服务,更偏向内容层面。姬十三举例说,“比如我回答你的问题我会说‘你好’,就变成我对你的服务了,因此语音使人的付费意愿提高了。这个事情就不像原来的文字问答社区,而更像是知识服务了。”
自AMA的传统模式,到语音,到付费,到知识服务,姬十三按照这条线思考下来,孵化出分答的点子。“很多想法不是天马行空拍脑袋出来的,它是很多元素叠加到一起。我们一直在思考AMA,Wiselike,Tiptalk,包括大弓、值乎在朋友圈的发酵都给了我们启发,创新就是互相迭代和刺激的。”姬十三称。
而怎样让答案能复用,为更多的人所看到则催生出了分答中偷听的利益分享机制,这也更推进了分答本身的传播效果。
4、未来,价值需要市场来检验
在这42天里,在行&分答的员工经历了一场狂飙,一位员工感叹说,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仅休息了3天,他们创造了一个小奇迹,但接下来将是一个持久战。
朋友圈里刷屏的产品曾经有很多,但太多在喧嚣之后陷入沉寂。除了最初那个让人觉得有趣的点外,产品们更需要提供持续的价值,才能留住用户。
“第一周的分答是可以引爆朋友圈的一个游戏性产品,很难是刚需性产品,”姬十三对36氪总结说:“之后迅速补充了热点内容向刚需层面拉,比如医生、法律、心理答主进来,在行、果壳积累的各个垂类的价值进来,再加上大量市场的投入,一轮轮补充弹药,包括团队也是被大家信任的。” 姬十三很早就意识到不能不仅仅当一个“朋友圈爆款现象”,还要成一个能够真正提供价值的产品。而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也是其对手知乎一直的理念。
但在一个产品诞生那一刻,它提供的价值是否被用户认可,切中的是用户真实需求还是臆想出的,都需要市场检验。
姬十三也预见到,明星带来的高峰肯定会过去,分答要回到专业服务层面,提供真实的价值感,这将是他们的考验。
姬十三认为分答有几类,一类是偏内容层面的回答,比如生活、职场话题等,一类是专业的咨询服务,第三类是分答被作为公众号工具成为沟通渠道,还有一类比如明星八卦,能起到吸引新用户关注的传播作用。
在明星大V之后,分答将重点引入一批法律、医学、心理等垂直领域的答主,来给用户提供专业方面的知识服务价值,而垂直领域的答主才能构建起服务的基础。
在分答开放之后,罗振宇也玩起了分答,玩了四五天之后,双方见了一面。见面后,罗振宇对姬十三反复建议,分答一定要工具化。第一次聊的就是与罗辑思维公众号合作,能不能用分答与用户互动。罗辑思维把分答当做运营社群的工具来用,让站方与社群里的用户建立了新连接关系,又能知识变现,又能积累粉丝,二者并不矛盾。
而分答也在寻找更多的适用场景,当把自己当做基础设施工具嵌进微信上海量的公众号中,分答就能有更顽强的生命力。这也将是分答能提供给用户的价值。
5、谈谈为知识付费这件事
在分答推出之前,元璟投资和红杉资本对在行的投资就已基本敲定。对于知识分享经济和消费升级中知识消费,二者看好在行&分答的探索。自去年,在行推出后,知识分享经济也逐渐升温,有一些类在行产品出现,但整个知识分享经济尚未出现特别突破性的项目。而今年6月份,一些产品陆续推出,让当下这个时间段成为了有代表性的时点。罗辑思维旗下得到App推出“李翔商业内参”,米未传媒旗下米果文化推出“好好说话”,再加上分答。一些孤立的东西如果集中在一起,又被一再验证,则意味着背后有一种趋势正在爆发。
姬十三则认为“分答突然起来,是有一定的巧合,但其实价值的分享,知识的分享,从去年在行开始,有很多人跟,一定是说明大家看好这样的模式,看到这样的趋势。其实从去年开始,就暗流涌动,准备了一年,突然到了一个点。大家在各自领域看到了可能性,至少是看到了需求,至于是用什么产品去解决,那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而接受普思投资与罗辑思维跟投在行&分答,“第一个先是认同总体的价值,认可对这个事情的判断,这个东西我是非常在意的。从在行到分答,我们公司做的事情,以人为核心,做交易,做知识服务。如果对方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我也是不认的。其次,跟投的这两家应该是能对分答有帮助的。”
姬十三也相信,知识服务这个领域的案例,在6月集中出现也许是巧合,但今年下半年一定会出现更多、更有意思的产品。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