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与产品的“石头,剪刀,布”
互联网常常把产品经理分成用户产品经理和商业产品经理。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这样的二元分类有什么问题?不同类型的产品经理的主要工作目标应该是什么?本文作者和你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Preview
Q: 我们为什么要讨论产品的分类方法?
A: 因为只有回答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对产品经理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快速了解自己的“位置”,从业务全局来做好“本分”。
Q:目前,有什么产品分类方法?
A: 比较著名的产品分类方式就是“用户-商业”产品二分法。
Q: 什么叫做“用户-商业”产品二分法?有什么好处和问题?
商业产品是个伪概念
刚入行的时候,喵喵君就曾经质疑过“用户-商业”的产品分类方法。
顾名思义,用户产品就是2C的产品,满足用户日(ge4)益(zhong3)增(qi2)长(pa1)的需求(比如百度贴吧,就是典型的用户产品。
商业产品就是2B的产品(比如百度推广,淘宝直通车),满足商户日(tan1)益(de2)增(wu2)长(yan4)的需求(百度和淘宝比较擅长把这类产品做好,但是涉入深度不一样)。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渐渐发现“商业产品”是一个伪概念。
首先,商业组织只是特殊一点的用户而已。
其次,商业产品服务组织的本质,还是帮他们找自己的客户,也就是用户。
所以,第一,商业产品的方法论,在本质上,和用户产品没有区别;
第二,合格的“商业产品”PM应该既要懂用户,又要懂商业。
“用户-商业”二分法有什么问题?
从上面的论述看,商业和用户,似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当我们从“商业产品”和“用户产品”的服务对象来看,两者就会出现矛盾。
商业组织的目标是“在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利润最大化。
而用户的目标,是解决问题成本最小化。
如果通过割裂“商业”和“用户”,当我们遇到既2B又2C的产品的时候,必然会出现指标冲突。比如说微信的广告产品,还有百度的搜索结果推广。
如果“商业”和“用户”指标的冲突如果没有很好的组织结构来化解,就很可能导致业务失败。
抛砖引玉:需求与产品的“石头,剪刀,布”
喵喵君在这里抛砖引玉,提出自己的产品分类法。
先说说我的分类原则:
1)不以付费与否来割裂个人、盈利和非盈利组织
虽然财务上还是需要这么分,但在研发团队的划分上不应该这么切割
2)尽量少的存在冲突的目标
3)能够完整切割“核心需求”。
在这三个原则下,我思考是从用户使用产品的目的来切割需求:
第一种,用户使用产品来找“组织”来完成需求
比如大部分人想买房子需要去找寻找中介,比如“链家网”才能搞定;e.g. 厂商需要采购零件,去阿里巴巴搞定
第二种,用户使用产品来作为“生产工具”
e.g.大部分人想要拍出好看的自拍照需要一个好的自拍软件才能搞定,商户使用CRM系统来管理客户和订单
第三种,用户“使用产品过程本身”就能搞定需求
e.g. 大部分人想要查看雾霾指数,直接打开“全国空气污染指数”APP就能搞定)(e.g. 商家通过企业微博和用户进行交流)
第一种需求,线下部分比较“重”,线上成本也不低,所以我叫它“石头需求”。
第二种需求注重生产效率的提升,必须用巧劲儿,所以我叫做“剪刀需求”。
第三种需求以信息或者线上的方式就能满足,“很轻”,所以我叫做“布需求”(画外:这么取名,当然是为了好记啦!)
而解决“石头-剪刀-布”这三类需求的产品,就分别叫做“石头产品”,“剪刀产品”,和“布产品”。
石头产品:淘宝、美团、priceline、滴滴
石头类的产品,线下的部分比较重(当然随着时间发展,不会永远这样)。目前的O2O电商平台都属于这种类型。
因为用户使用这些产品的目的是找“组织”的,所以这类产品存在意义就是“牵线搭桥”——让用户和组织的需求,来促进成单,进而从中获得“介绍费”。本质还是“拉人头拿回扣”,用好听的说法便是商业流量的变现。
这种产品,一方面需要尽可能的吸引并维持目标用户,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的吸引商业组织,两边不可偏废。
所以整个业务的驱动力主要应该在用户运营和商务拓展上,重点甚至并不在线上。此时,产品经理的核心工作,应该是:①设计产品来保证平台正常运转;② 制定并维护规则,让买家-卖家和其他stake holders之间的生态平衡。③ 通过数据分析增加需求匹配的精确度。
剪刀产品 :iphone、百度搜索、美图秀秀
剪刀类的产品,用户使用它的原因是作为“生产工具”。
所以,这类产品存在的目的是:提升生产的效率和效能。苹果的硬件便是这样典型的剪刀产品。
剪刀产品需要做到持续的有用、可用、易用。而要把“剪刀”磨的锋利,又需要非常精细计算和沉静不浮躁的性格。另外,好的产品sense,和不断迭代并应用的技术是这类产品生长的驱动力。可以说,剪刀产品的技术壁垒是最高的。
作为此类产品的PM,其核心工作就是不断了解市场和技术,并把两者结合将产品push到极致。
布类产品:知乎、罗辑思维、微信
布类的产品,是覆盖面最广的产品。
因为此时用户的需求是“快乐感”,“成就感”,“沟通”甚至是“消磨时光”,产品价值在使用的过程中就已实现。
布类的产品也是最“轻”的,它的壁垒非常低,你甚至不需要会什么技术就能搭建一个布类的产品(比如公众号23333)。
但要做好此类产品,需要对内容和交互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是PGC的产品,要保持信息的丰富度和关联度;如果是UGC和社区的产品,则要维护好同质用户的数量,连接度和粘性。
而产品经理在布类产品里,能做什么呢?
这类产品的PM需要非常好的,把准目标用户的脉络,发掘有潜质的目标人群,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潜在需求,把产品定位在迭代中逐步做准。后面的事情,就交给运营吧!
不过,这个分类也不是绝对的。第一,同一个产品的不同子产品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比如说搜索引擎,它的本质是一个剪刀产品,但是其与商业内容,就变成了石头产品。第二,同一个产品在不同时期,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比如手表,本质也是剪刀产品,但是在一些圈子里,它异化成了布类产品。
总结Summary
一图胜千言,图片时代,我就不废话了,见下图。(当然,我“石头-剪刀-不”的框架也不会是最终版,它肯定会随着我的产品阅历增长而“迭代”更正。)
最后留一个思考题:你在做的产品是什么?如果按照这个分类,它是石头-剪刀还是布?
文章来源:互联网早读课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