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要到了,我是先涨粉还是先卖货?
2016年马上就到尾声了,新的一年内容电商的红利期之下,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来敲开新世界的大门呢?
如果你参加了今年的一些新媒体大会,会发现到处都在讲内容电商。这个行业风向刮了一段时间,确实也冒出来不少案例,似乎也在预示明年这个领域会展开更激烈的竞争。
这个时候,很多企业就很困惑:那么多公众号今年涨粉卖货风生水起。我也有公众号,也有货,那我是应该先去涨涨粉再考虑做电商盈利呢,还是直接把我的产品在微信上卖?
如果你也在纠结这个问题,那么说明你需要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了。
在开始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无论是涨粉还是公众号卖货,企业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盈利。
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我们做判断就有了统一的标准:哪种模式对盈利最有帮助,我就选哪种。也就是说,答案其实并非二选一,对不同阶段的企业来说也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其中一种模式作为优先级考虑。
既然不是非要在涨粉和卖货之间做艰难抉择,那不同企业应该如何根据自己的状况在这两者之间做策略上的权衡?这里就讲讲这两种模式有什么区别。
模式一:先涨粉,后卖货
无论你是有一定粉丝基数,还是粉丝数量也只是刚起步,如果你满足这两个条件之一:能产出好内容,或者有涨粉的切入口,那么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认真真去运营好粉丝。
无论是依靠内容涨粉,还是广点通、活动吸粉等手段,如果你手头上有资源能让你在涨粉这条路上比别人快一步的,那就牢牢把握住现有的优势。那么涨粉之后如何变现?这是很多公众号困惑的问题。
现有的自媒体盈利模式主要还是依赖广告,但从长远来讲毕竟不可控性太大,靠广告主吃饭总显得被动,所以大家慢慢开始寻找自营产品和服务的突破口。
你会看到很多一开始写写写的大号,现在都开始在衍生自家产品了。比如「化妆师MK-雷韵祺」一开始是号主MK分享个人的美妆教程,得到粉丝认可和好评之后,顺水推舟开拓了自家的美妆APP;「一人食」和「小羽私厨」等美食账号,内容大多是在做个性化的美食短视频和菜谱,慢慢过渡到相关厨具、食材的售卖。
从内容到电商的过程,也是公众号在不断和粉丝建立信任的过程。如果你现在没有能够进一步变现的好产品和服务也没有关系,先把公众号运转起来,并且聚集和筛选出一波优质粉丝。等这份信任建立起来之后,无论是去合作销售产品还是开拓其他服务,都能让你占据优势。
策略二:粉丝少也先卖货,后期粉丝自然涨起来
首先你要打破一个思维误区:粉丝少就没办法卖货。按照互联网的发展轨迹,很多人会认为,只有垄断了流量,或者品牌有很高的知名度,才能愉快地卖卖卖,普通商家似乎很难有突围的机会。
然而,在公众号的生态之下,其实玩法早已开始发生变化。用户很可能关注大号A,也同时喜欢看小号B,大号并不能对小号进行流量上的拦截——我们甚至很少在谈论公众号的时候提到流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用户。所以不同公众号,无论你的体量有多大,对用户来说都是平等的,而谁能抢占他们的注意力,最终还是依靠呈现出来的内容。
这对于大量中小型企业来说就是一个机会。微信支付已经成为主流的支付习惯,「一条」、「罗辑思维」等头部大号对内容电商的开拓也让大众开始慢慢接受在公众号上购买各类产品,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也让用户万事俱备,唯一差的是什么?就是好的产品实在太少太少。
这也就给了优质产品成了爆款的机会。比如「质造」推出的上下杯,单从杯子的实用属性来看,它并非是大众的刚需,但为何它能在自媒体上3天卖出30万销量,接连拿下多篇10W+阅读,连马云都大力推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产品本身既有工艺上的高质量,又有话题性。
「轻生活」的卫生巾为什么能成为「书单」「十点读书」等各大公众号最喜欢合作的公众号?除了有一个走心的故事吸引大家对产品的兴趣,主打“纯棉不过敏”的卫生巾也击中了不少用户的痛点。
事实上这些爆款产品自家的公众号粉丝基数并不大。如果总想着用各种手段把粉丝数涨上去再来卖货,估计同类产品早已抢占了红利,到时候有粉丝是不是好卖货也是未知数。取巧的策略,应该是拥有特色产品的一方寻找优质内容方合作,二者优势互补。
对内容方来说,好产品是他们进行内容变现的最佳载体,这也恰恰是他们的短板;对产品方来说,把精力放在生产出更契合内容电商生态的产品,把传播交给更懂社交媒体的内容方,是对劣势的弥补。
以上,在2017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说内容电商的红利期也在慢慢显现。既然大家都还在摸索的过程中,谁能抓住自己的优势上岸,谁就能尝到甜头。
无论你是先涨粉还是先卖货,首要的都是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做分析,才能放大自己的价值。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