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由0到1的真正边界是什么?
这几天又翻了下腾讯在2012年出版的一本谈产品的书《在你身边,为你设计》,这不禁让我感慨,腾讯的整个产品设计的标准化体系十分的优秀以及出色,说其用户体验也做得算是国内首屈一指一点也不为过。几个月前和一个曾经在腾讯待过的朋友聊,他认为腾讯的整个产品体系是一种工科生的思维方式,通过严格的公式,计算,考核,数据,来完成的,腾讯是以一套工科生的思维方式建立的完美的产品体系。
腾讯的整套产品的标准化系统确实值得学习,但是我近来在思考的则是,为什么在这样一套完美的产品生产系统下面没有诞生微信?为什么在米聊积累了几十万用户后QQ依然无动于衷,而微信的诞生则是来自一封张小龙发给马化腾的意外邮件?如果没有这封邮件也就没有微信。又或者说,如果这套产品体系完美到天衣无缝,那么它的评价体系也应该完美,为什么又在微信诞生之初,受到腾讯内部的排挤?这种排挤刨除人的因素,其实可以看成是腾讯完美产品系统对于微信的排挤,那么腾讯以及百度阿里这些大公司完美的标准化的产品设计体系下的漏洞又在哪里?产品的边界又是什么?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产品经理在产品设计上的全部细枝末节,从页面结构到修改的所有详细说明,深入一切细节,做得的确非常不错。但是最后看到这个项目是什么的时候,顿时觉得很无趣,是一个乱七八糟的项目,整个产品都不知道在做什么,但是每个细节都已经被巨细靡遗的标注出来。
这和我之前犯的错误一模一样,我们都很努力的在交互层面想方设法做到极致,在产品需求说明的规范化流程化上努力做到最清晰,让程序设计可以更加轻松的对接,让整个项目管理更可控更高效,但是做出来的产品用的人寥寥无几,完全没有到达我们的预期。
而这也是我花了两年多时间走过的困惑,我一直很努力学习,也在努力寻找什么是好产品的标准答案,而我能够学到的则是不断优化用户体验,要为用户群体画像,要做好项目管理分配,要不断满足用户周边需求……但最终这些经验都是取决于已经有很多用户的产品,以及有大公司流量支撑的产品,他们的经验其实是已经完全越过了“0”到“1”的阶段在干的事情。
所以回过头来再看腾讯这些大公司的标准化的可以量化考核的产品管理哲学,统统都是建立在了1之后的事情,所以腾讯无法预测从“0”到“1”的微信,大公司可以在用户体验上做到极尽可能的优秀,优秀的人可以通过学习通过努力迅速掌握在大公司做事的方式,将流程化体系化的工作做到最高效率,最优质,但是一旦让他自己跳出来创业,则所有经验是否有用都很难说了,比如白鸦,我以前一直看他谈设计的文章觉得很不错,但是他离开支付宝之后,做出的事情并没有一帆风顺,他也是一个很努力的人,他的设计理念没有任何错的地方,但是就没有做出算得上大成的产品。
折腾两年其实挺痛苦的,这两个月我在旅游把心渐渐沉了下来,通过了两年多时间的教训,我明白过来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0”到“1”这个过程是不可能通过标准化的方式习得的,无论你多努力地去钻研用户体验的细枝末节,去做更详细的需求文档,都没用,无论你多聪明地在这些事情上做到极致,你依然只会是一个经理人,本质上就像流水线上不会太多想的工人,只要多努力就会有更多回报,但是永远想不到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样一份工作?以及整个世界背后运行的机制是什么?
到底什么是需求?所有人都知道一个产品都只能做到极致的一个点,但是100个点里有99个会死,又到底是哪个点打出去是“0”到“1”?这不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经验,一定是回到人性底层的深邃感受与体验。
我另外悟到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如何看一个人是否真正懂人性,懂人性不是拿着别人家的产品分析来分析去说这个体现了什么样的人性,自私,虚伪等等,这只是事后结论。真正的懂人性的人一定是能够将自己的“懂”回归到自己的人际关系中,通过与人打交道的方式中就能看出一部分,他们可以通过你的交谈直接看透你背后的需求,来考虑你的处境,这是无法言传的,其次真正懂人性的人会将这个“懂”做成广受大众喜欢的小说、电影、话剧节目、脱口秀节目等等艺术化的表达,当然,更为深层次的就是做成产品,因为通过懂人性做出的产品一定是能够将底层人性进行一种标准化的设计来实现的,这种标准化是必须实打实的切中每一个人底层需求,顺势而为。再反过来说,这个世界的任何行业的标准化流程本质上都是按照人性底层的需求所衍生出来的。
所以当我重新回头去看“摇一摇”这个功能的时候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我们作为原始人的时候,接触一个物体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拿在手中摇动,想要知道是什么,里面会有什么神秘的好玩的东西?这种最直接直抵人性底层的设计,一定是在腾讯的产品设计体系之外诞生的,也间接说明了张小龙的那封邮件也绝不是什么“意外”,是一种对人性深刻的把握,张小龙是真的懂人性。
那些分析产品体验的报告永远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尤其是90后分析报告之类,这些分析都没有错,但这都是随时可能变化游戏规则的乱象。真正能够让你抵达人性深处的只有对自己的深入观察,频繁观察自己的欲望,恐惧,烦恼,愤怒等等,你必须先有探索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像所有人一样永远被欲望和恐惧牵着鼻子走,然后经历一切挫折与痛苦后顿悟出离,才可能到达见自己则见众生的高度。
所以,佛陀是最懂人性的,它创造了流传千年万年的产品,佛陀真实的看到了无论这个世界的科技与文明如何物换星移,人性底层的那些东西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文| 承哲 (喜欢本文可关注作者个人公众号:shouxifayanzhe)
来源:创业邦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