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移动互联网:一块难下口的肥肉
在我国,目前各类大学生数量约在 2000 万左右,其一年的开销,包括教育费用、娱乐休闲、交友的费用,平均每人每年 4000 元,这就意味着有 800 多亿的高校市场。另外,大学生有着相对更长的智能手机使用时间,而学生时期又是一个人的产品使用习惯形成时期。因此在移动互联网垂直领域创业者心中,高校市场一直是他们虎视眈眈的一块肥肉。
然而,由于高校社群的封闭性和特殊性,无论是大平台还是小公司,在实际的运营推广中,依然会发现这块「肥肉」难以下口。
高校需求多样化 功能服务难复制
大学生的需求丰富多样,然而不同高校有不同「个性」,管理方式和运营环境不尽相同,很难提供统一化的服务。
就拿目前专注该领域的一家南京创业团队举例。刚开始他们在东南大学做「你好东大」APP 试点运营,由于产品提供的「查跑操」(次数)功能是学生们的刚性需求,仅发 3 天单页就新增了 5000 个用户。然而,并非所有学校都需要查跑操,同一功能在其他学校可能完全不适用。
再说说「订外卖」服务,有的学校有提供送外卖服务的学生团队,有的没有;有的校园周边商家可提供配送,有的市场稳定饱和不需要外卖。而这些外卖服务质量也都参差不齐,这就给服务的整合和监控带来了难度。若自己去建立配送团队,不仅会加剧运营成本,还有可能被饿了么、美团外卖等有钱、任性的土豪们玩死。
细分领域易切入 想做平台不容易
大学生是否就没有通用的需求呢?答案当然是否定。至少有两大类需求是共通的,一类是「查课表」、「查成绩」等教务必备工具,另一类是「找兼职」、「订车票」等和大学生相关的生活服务。前者已经初见端倪,后者业内尚未出现代表性产品。
就推广而言,工具类产品在初入校园时的确可以迅速扩大用户基数,但这很难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竞争激烈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想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在产品背后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可预见的是,尽管学生对生活服务的总体需求很大,但由于涉及的行业众多,创业公司想「一口吃个胖子」做平台是不现实的。因此,从某一垂直服务领域切入对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针对目前兼职市场监管混乱、兼职信息不透明的现状,原「你好东大」团队推出了「同学帮帮」APP,主要为大学生提供靠谱的兼职岗位和配套保障服务。笔者试用后发现,所有兼职雇主均属认证商家,提供的也均为直招职位,充分保证学生可拿到一手的薪资。
然而,无论从事哪一细分领域,都只是校园生活服务的冰山一角,仅能服务于其中一小部分学生。想要成为平台产品,吃下高校市场这一整块「肥肉」,创业者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将产品做到极致 与学生合作运营
目前,专注高校市场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团队有不少,大部分还是学生团队,产品普遍质量较差;还有依赖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校园电商,他们服务的对象也局限于其所在的学校或周边学校。尽管这些团队有各种缺点,但大部分也确实为学生提供了便利。因此校外的创业公司若想要粗暴进入,就会面临「不接地气」的窘境。
那么创业公司还有机会吗?若能发挥研发和产品的优势,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并利用好上述的校园资源,还是能形成强大竞争力的。最快的方法是针对某一类目或功能,找到相关学生组织或关键负责人,根据其意愿、规模和能力,建立差异化的合作模式,让学生团队或个人来对所在类目负责。一方面,对一些学生来说,他们乐于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公司来说,既减轻了运营负担,又可以快速拓展有效用户。
值得注意的是,找到合适的合作机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旦有学生做了不靠谱的事,用户只会吐槽产品本身。
重视和用户的关系 制造口碑传播
一般的 APP 推广最讲究的是在应用市场的排名、搜索引擎的优化等。但对于高校市场,由于其地理位置相对集中,所以传统地面推广会更加精准有效。但即便如此,也可能遭遇「不可抗力」——主要体现在高校行政力量的干预,故线下渠道也需讲究方式方法。对此,「同学帮帮」团队也分享了他们的推广经验:通过赞助校园活动来植入产品,或者招募兼职学生来扫楼发单,在性价比和风险控制上要比在校内做地面活动更有优势。
口碑营销也是容易被创业者忽视的一点。大学生是一个群体效应很强的群体,相对其他营销方式,他们更信任熟人或准熟人的推荐。因此一款 APP 产品想要进入这个群体,最有效的方法是先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和潜在的目标用户做朋友,让一小部分学生先使用和认同它,再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维系用户关系,让他们成为口碑传播的源泉。当然,用户运营可是个细致活儿,需要付出的可不只是耐心,有时候更看重个人魅力。
总结
校园移动互联网是个让不少创业者口水直流的肥肉,如何完全吞到肚子里是让各家创业者头疼的事情。就目前来看,与其各自为营,不如专注于细分领域。小公司们既然无法整吞,不如坐在一起学习如何蚕食它。不过创业者需要注意的是,肥肉夹到之日,很可能是巨头从幕后浮现之时。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