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温度的互联网产品?
最近一篇文章,讨论了一个问题,怎么专业又快速的去评估一款产品的好坏。文章说,产品好不好,其实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产品类型不同,评价产品好坏的标准就不同。
目前的互联网产品,大概可以分成运营驱动型、体验驱动型、技术驱动型和资源驱动型这四类。我们就来看看这四类产品,分别怎么看好坏。
第一种产品是运营驱动型的产品。这类产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交互敏感性低,效率敏感性高,换句话说就是中用就行了,好不好看的不太重要。所以判断这类产品好不好,就要看是不是中用。怎么才是中用呢?有两点,一是核心内容要足够好,二是响应速度和流程体验够好。
什么叫核心内容足够好呢?举个例子,滴滴打车的APP,很长一段时间里,APP的界面啊体验啊,这些都不完美,因为它把精力都放在增加司机数量和订单数量上了,这就是核心内容,它解决的是“中用”的问题。正是这一点,让用户选择了不那么好看的滴滴。你想啊,如果用户打开滴滴打车后,发现附近十里以内都没有一辆车可以打,那界面再美观、交互再流畅又有什么用呢?
响应速度和流程体验就更简单了。比如,你在滴滴上叫了一辆车,半个小时都没来接你,或者接你的过程特别复杂,那你肯定会觉得滴滴真烂。再比如,你在河狸家上叫了个美甲师,可是一直都支付不成功,然后美甲师还不能接受现金,那你肯定要抓狂了。一款好的运营型产品,必须梳理好服务流程,让流程短小精悍一些,顺畅一些。
第二种产品是体验驱动型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对交互敏感度高,说的白一点,就是逼格决定一切。
有一款APP叫探探,是一个陌生人社交的产品,你在陌生人的头像上面手指向左滑就代表不喜欢,向右滑就是喜欢。这个设计就很有逼格,特别简单又有创意,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种子用户。再比如Facebook的产品形态,就很容易让人产生展示的欲望,所以在它上面,都是用户分享的生活照片。
那么,除了设计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方式,可以让体验型产品更有逼格呢?文化氛围是个很有效的办法,因为文化氛围决定了你的种子用户是谁,而产品的种子用户很重要,他们会像滚雪球一样,带来一堆相互认同的用户。这种文化认同感聚集来的用户,会不断加强对产品的认知和忠诚度。像豆瓣的文艺青年文化、知乎的认知文化、贴吧的开放八卦文化,这些都让它们从众多的产品中脱颖而出。
这第三种产品叫做技术驱动型产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更注重效率和算法。说白了,就是用起来快不快准不准。这类产品大都是工具类的产品,比如语音工具的代表产品“科大讯飞”,它的语音识别率可以达到94%以上,甚至能识别普通话、粤语和很多地方的方言。技术驱动型产品就像理工男一样,实力说话不逼逼。
最后一种产品叫做资源驱动型产品,这类产品更注重资源获取的能力。比如“聚划算”这样的产品,它其实是基于阿里巴巴的商家和用户资源,把成功的线上平台搬到了线下,又充分结合了实体商品交易的优势,所以产品一上线就完成了几百亿的交易。
所以你看,要想专业快速的评价一款产品的好坏,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有把产品的类型定位准确了,才能有的放矢,做出赢得用户的好产品。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