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产品的增长策略及运营分工
不少移动产品在上线不久就陷入了增长困局中,急于进行一些微博贴吧定价投放的营销手段,然而效果并不好。
遇到这种情况又想招一些运营人才来完成增长,但是内容运营、用户运营、产品运营、BD、市场傻傻分不清楚,究竟哪种人才是自己最需要的呢?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总结一下几种移动产品早期的增长姿势以及对应的运营职责
一个移动产品从诞生到繁盛需要经过很多个阶段,很多次的版本迭代后,才能从最初的形态进化到一个功能全面的形态。相应的,每个阶段,每一次的大版本需要的用户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把整个产品的周期划分成很多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受众。
对于所有移动产品,有以下几种用户类型:
最核心的是产品内的活跃用户,也是样本最少的;其次是第一阶段目标用户,也是离活跃用户最近的;再次是第二阶段目标用户,阶段依次类推;最后是广义上的所有用户。
根据用户类型增长策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高纬打击
通过「外部事件」对通用渠道进行无差别打击,如微信朋友圈广告,微博首页 banner 等。
优点:短时间内有巨大的曝光量。
缺点:成本极高,就算不通过付费手段,要策划出一场全民大型事件也是很难的。
用户杂,转化率低,不够精准。
适用产品(限制条件):
1.需要进行品牌曝光的产品而非需要用户的产品。
2.内部已经有较好信息流转(促活)机制的产品。(不然就算引入海量用户也是竹篮打水)
相关司职:
市场策划:策划营销的内容及方式
商务合作:收集相关渠道的规则和应急处理(在朋友圈传播链接有可能会被微信封,要有人专门处理这种紧急情况)
初创型产品中,少有付费进行大型营销活动的。主要都是通过创意、对相关渠道的了解、再加上一点点运气生造出一个刷屏案例来,比如神经猫和高考头条。当然还有我们的年龄测试仪和微信抢照片。
2.定点打击
在阶段目标用户所在的渠道进行用户的获取。
优势:用户精准,转化率很高,成本低。
劣势:部分用户类型很难找到相应的渠道。
适用产品(限制条件):
1.内部已经有较好信息流转(促活)机制的产品。
2.增长手段需要产品的紧密配合,保证一致性。比如我这个阶段去宠物社区进行营销活动,要保证这个时期进入 App 的用户看到的是符合他们预期和动机的内容。
相关司职:
市场策划:营销事件及内容的策划
产品运营:配合产品进行调整,选择相关渠道及数据的跟进分析
内容运营:配合营销活动调整产品内部的内容运营策略,或者生产营销内容(代替市场策划)
这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一种营销手段,尤其适用于早期社区类产品,可以将自己 App 内产生的优质内容放到公开网络或相应渠道做事件营销,类似于简书之前在朋友圈刷屏的文章,还有知乎的各种有趣回答。
3.Referral(内部邀请)
通过 App 的产品手段、内部的内容运营促进活跃度提升并引导用户对外分享或直接邀请用户。
优势:增长健康,运营压力小,适用于所有产品。
劣势:流量增长不是非常猛烈
司职:
内容运营:通过产品内部的内容运营引导用户对外分享。
产品运营:跟进数据,帮助产品完善机制,促进活跃度和分享率。
用户运营:解决优质用户的问题,并保持他们的持续活跃,观察优质用户的行为,反馈并记录。
这是最起码也最重要的一个增长策略,如果能够调动用户进行对外分享则可以得到一个大约总用户3%-6%的日稳定新增(早期),哪怕分享的比例和频率不高。
4.流量转移
先在社交媒体上完成用户积累,待 App 较为完善后在导入用户。
如吐槽北京美食之于饭本,陪我之于同道大叔,快漫之于安妮。(马建国好像在琢磨宠物社区)
优势:在社交媒体完成用户积累可行性较高,容易操作。
劣势:只有部分产品合适,转化率可能不理想
司职:
新媒体运营:微博、微信帐号的运营。
内容运营:内容的策划。
一般适用于产品还未上线,正在封闭开发或内测的阶段,一则可以利用新媒体验证需求,二则可以积累用户。产品未动,运营先行。
以上4种方法是从用户类型角度出发的增长策略,互联网早期产品可以酌情选择。
来源:任哈哈(微信公众号)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