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促销广告做得更有趣?
创意人不喜欢做促销广告,认为没创意、没难度、没空间。戛纳广告节也极少给促销广告颁奖。
其深层次原因是:广告人文科生较多,对数字缺乏兴趣。什么满减折上折,现金抵扣红包,99元三件啥的,看着就头大。
相当多的创意人连自己工资为什么这个月扣税多几百,下个月又少几百都搞不清楚。数字创意水平也只停留在“原价499,现价199”这种初级玩法里。
比如我,初中就数学不及格,到现在连618店铺津贴都算不懂,双十一对我来说简直是诺贝尔数学奖。
(图片来自papi酱的周一放送)
喜欢促销广告的甲方
但甲方都很喜欢促销广告,立竿见影,可以复用,马上有销量,毕竟商业的终极目标就是卖货。
►当年的“再来一瓶”,沿用了10多年,现在依旧有效。
►互联网发明的“红包”模式,也是年年屡试不爽。
我写了很多案例分析,有树立价值观的,有打穿消费圈层的,有培养下一代独立女性主义的,有教育上一代寻找真我的。但唯独缺少:有创意的促销广告。
有创意的促销广告
携程最近的案例:旅行经济学,把经济学名词“歪解”,顺势讲了自己的几个特价产品,算是给“促销广告也有创意”证了明。
而主投媒体选了知乎+B站以及校园内灯箱,很明显在主攻还没放弃数学的95后。
促销的本质是降价,降价就需要一个对比的参照物,对于没有统一认知价格的产品,参照物就需要更有趣些。
面对年轻人,摆出一副:“买到就是赚到”这种中老年市场经济学的嘴脸,是打动不了他们的。
年轻人需要理论高度,需要大师信仰,需要情绪化的表达,需要词语间的勾引。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原意是(等会儿我查一下资料,好了查到了):家庭食品开销占总开销的比重。比如你每花100块,有80块都买了食物,说明你们家很穷。(那吃货怎么办?)
而到携程变成了:酒店开销占旅游总开销的比重。
这个算是旅游消费的大痛点了,酒店嘛,住得贵了觉得亏,毕竟整天都在外面玩耍,就是回来睡个觉。但是住得太次又影响休息质量,比如脏乱差的青旅,卫生谜团的民宿。
携程的恩格尔系数讲的是:因为上携程,酒店5折起,还能最高再减100,于是酒店开销在旅游开销中的占比就减少了。
同样的钱,你甚至可以再带一个朋友去旅行,这个概念偷换的“有理有据有利益”。
#比基尼价格
再看下一个,“比基尼价格”。
查了半天,其实并没有比基尼价格这个理论,不过很著名的经济学原理“基尼系数”倒是经常被翻译成“比基尼系数”,这个系数是用来衡量收入差距的。比如,你月入3000,隔壁老王月入3000万,证明这个地区贫富差距大。
携程把基尼效应变成了比基尼价格,1元秒杀境外接送街,往返澳门含税价999起,价格低到和比基尼布料一样少。
这个意思其实是抹平了贫富差距,豪华游的未必都是土豪,花钱少一样能玩得好。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这个我知道不用查了)是马歇尔经典的边际效应理论,我曾拿来解释品牌为什么定期要发新产品。
消费者剩余说通俗点就是:这个东西我觉得值300,结果市场价是100,于是我就感觉赚了,但实际上我并没有赚到钱,还是花了100去买了东西。
携程的解释更加直楞横:用携程预订折扣火车票,学生火车票5折起,还能瓜分10000G流量看小片儿。感觉自己赚到了!(我并没有,因为我没有学生证,哭泣)
#9元效应
最后一个:9元效应。以9作为价格的结尾数字,这是惯用的尾数定价策略,99元和100元有本质的区别:两位数价格VS三位数价格。
而从视觉上,也有越靠前的数字越小,越觉得便宜的心理错觉。
携程的解释没这么玄学,非常直男:上携程买景点门票9元起!我能说什么呢,这巨大的消费者剩余系数,让我忍不住打开了携程app……
神经科学从学习(记忆)角度把信息分为4类:
1 陌生的概念出现在陌生的情境里
2 陌生的概念出现在熟悉的情境里
3 熟悉的概念以可以预期的形式出现在熟悉的情境里
4 熟悉的概念以难以预期的形式出现在熟悉的情境里
这四种里,常规无趣的是1和3,往往吸引人的是2和4。比如腾格尔唱《隐形的翅膀》就属于4。
携程“篡改”消费理论词汇,属于2,陌生的概念出现在熟悉的情境里。
圆总结
出门旅游买打折机票酒店,这都是常规操作。但是加入理论大词儿做新解,就像李白和杜甫battle一下,对习惯脑洞大开的年轻人来说,可以说肥肠喜爱了。
为创意造新词,往往不能建空中楼阁,生造一堆自high的新词新句子,往往提案一时爽,传播全冷场。
同样,做广告,不要把创意都挥霍在一个地方,试试挑战一下做促销广告,也会让你有比基尼效应般的满足感!
原创: 赵圆圆
来源: 赵圆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